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57  
标签:教学论文
活动课:写作交流(东方雪)(本站论坛稿)
活动目的:

      1.通过交流积累写作经验。

      2.认识修改的重要性,学会修改文章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学情:刚刚进入高中不久,学生的写作观基本上还受到中考作文模式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形式重于内容。通过一个月的作文、随笔批阅,发现不少学生的文字逐渐有了生活感,但是仅仅停留在对个人生活的客观呈现上。写作视野相对狭小,所要表现的主题仍显得平庸,感悟、思考仍不够充分,修改文章的习惯也没有养成。

      2.教材:讲义《写作交流》。

      3.教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话

      先读一则消息。

      据《文汇报》(98年8月6日)报道: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约有20%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笑。一位书法很好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战胜脆弱,学会用脚写字、用脚答卷。而省招办表示:当年没有用脚答卷的残疾考生。更多的考生则以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微笑地走进考场。在一本30份的试卷中,竟有五分之一的考生父母同时“突然死亡”,令阅卷教师目瞪口呆。

      我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得知这样的作文后还会不会考虑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上学,我只想对这些考生说:战胜脆弱之前先要战胜虚假。

      好,闲话少提,言归正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根据手中的作文讲义开展写作交流的活动,交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探讨文章应该写什么,怎么写,二是研究文章怎么改。首先让我们用掌声请出第一位组织交流的主持人陶怡同学。

      二、《我看作文》交流活动(主持:陶怡)

      1.开场白

      大家好。不久前,南京的喻旭初老师来我们学校举办语文讲座,我听了很受启发。但是因为当时给我们班级的票只有4张,虽然我通过竞争拿到入场券,但还是有很多想去听的同学却未能如愿。事后我跟老师说想把我学到的东西再来告诉大家,老师同意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机会。

      通过上次的学习,我有了些零零碎碎的感想,比如作文应该写出真情实感,应该承担道义责任,还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等,这些都已经印在讲义上,大家看过后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2.组织交流

      生1问:在你写的文章里,说到个性与共性的融合的问题,我要的是是不是所有的文章的都要做到这一点?

      陶:文学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因此,文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来表现社会生活,承担社会义务,建设美好生活。我想,一篇文章可能就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以个人的眼光表达出社会的声音。比如,小说里讲究塑造“典型人物”,所谓的“典型”,也就是个性与个性的结合体。既是“那一个”,又是“那一群”。我们学过的《孔乙己》,满口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九枚铜版要排出来,四个铜版则是“摸”出来,可以说,这是孔乙己很鲜明独特的个性。但是这样的一辈子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读书人,生活在旧社会里,最后的结局是大致相同。还有《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贪婪的市侩嘴脸在中举前后判若两人。还有很多,同学可以自己结合自己读过的作品来分析。

      生2:我前几天写的随笔得到老师发高度评价,题目是《老屋》,拿到90分。但是我觉得写的只是我对老屋的感受,没有什么共性啊?

      陶:分数是老师批的,是不是请老师回答更好?

      (不少同学点头同意)

      师:那篇《老屋》之所以好,在于写出小作者对老屋的无限怀念的独特情感。文中写到草堆旁的游戏,奶奶讲故事等,这些是独特的,但是儿童的生活情趣和对往事的追忆却又是在座每一位同学所能共同经历和感受的。看,这是不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啊?

      生3:但是您又常让我们在写议论文中回避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材料,这不是没有共性了么?

      师:还是我来说。爱迪生研究灯泡的材料,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诺贝尔历经艰辛发明炸药,等等,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但是,你总得替读者想想。假如你是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觉得有味道么?这就是说,有共性的材料不一定都必须用。

      生4:陶怡,现在不是说要创新吗?新概念作文就是个人化的作文,我想不写个人的、个性的应该就不是创新。

      陶:写个人的没什么不好,写个性的还值得提倡,但是如果固执地认为写叛逆、写庸俗的内容就是有新意、能创新的话,那是对创新的误会。创新作文的种类有很多,有内容上推陈出新,有结构形式的创新,有语言的创新,有表现手法上的创新等等。如果只想从题材上找一些自己未曾体验的内容或是从思想上表达自己感受不深的看法,那只能是扬短避长。讲义上,喻老师说作文要体现人道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等,这些优秀的是思想意识是人类几千来的思想结晶,扔在一旁实在可惜。创新也是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造。“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优秀思想意识的基础,所谓的创新一定是失血的苍白的。”这话是我找到的资料上说的。


展开全文阅读
      生5:我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文可写,怎么办呢?

      陶:一次我去照相馆照相,听到一个小女孩对她妈妈发牢骚,原来是老师布置了一篇叫《难忘的事》的作文,小女孩冥思苦想,可就不知道写些什么,便迁怒于她的妈妈。

      我想任何事物、现象,只要我们去注意它,感受它,就会产生意义和语言来。这些语言如果能够记录下来并加以必要的整理,生活的素材就会层出不穷,写作文时,题目与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或多或少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样,我们就不至于无言以对、无感以发的窘况了。

      材料的来源有两个:自身的观察和阅读上的积累。一是直接的,一是间接的。

      所以,我再次提醒大家:一是要有颗敏感的心。有了敏感的心灵,就有了敏锐的眼光,就能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和感悟,我们的素材就会多起来。二是要有良好的练笔习惯。比如写日记,做摘抄,写片段作文、读书笔记等。如果不重视积累,恐怕会“写到用时方恨少”了。

      生6:我的语言总是很平淡,觉得没文采。我自己也苦恼的。

      陶:语言有雅俗之分。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这说明典雅、通俗的语言各有用武之地。比如写夫妻。可以写“栀(zhī)绾(wān)同心结,蓬开并蒂花”,也可以写“两个生产能手,一对模范夫妻”。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里应该用哪一种语言呢?我想这可能和作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口味来决定。比如说要写一个打工仔国庆仍然坚持在岗位的话,就需要通俗一些。要写一位科学家的理想追求,就需要雅致一些。一般地说,我们写作文,先要把话说明白,然后再追求把话说得更美。而不能跟读者兜圈子。“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意思是凭自己的糊里糊涂的认识,怎么能让人家明白呢。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文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的意思可以用前人的话更好的表达。这就是借用,也就是引用。如果需要更改其中的词语,那就是化用。引用和化用都能使文章增添文采,但是不能盲目地用,要根据作文的中心意思,该用则用,不该滥用,否则全文到处都是别人的话,文章也就是一堆漂亮的垃圾了。

      修改是重要的。古今中外文章大家都非常重视修改,马克思以数十年功夫来写《资本论》,精心修改。有的部分就有8种原稿。他对文章完美程度的追求,异乎寻常。与《资本论》一样,不少杰作都因为作者的追求过高、修改过严而不能最终完成。海明威“站着写,坐着改”,《老人与海》据说改了200多遍。清人赵翼《删改旧诗作》写道:“笑同古炼师,烧丹穷昏昼。一火又一火,层层去粗垢。及夫将烧成,所成仅如豆。未知此豆许,果否得长寿?”曹雪芹说自己:“披阅十载,增删五遍。”鲁迅说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其实,我想修改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写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构思,也就是写作中修改;二是写后的修改。我们特别要重视写完后对作文的修改,特别是语言上的修改。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在用了“到”、“过”、“往”等十几个字之后才确定的,确实,这么一改,就画出了江南的勃勃生机。

      生7:你说话题作文我还不够明白,能再说说吗?

      陶:话题作文放开了写作的手脚,给我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但是降低了审题难度,不等于没有了限制。以1999年高考作文为例:我读一下题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尽管说得如此明白,竟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大谈特谈记忆移植的可能性很小,科学性如何,或者干脆一口咬定“记忆根本不可能移植”,不惜引经据典,竭尽雄辩之能事。实际上,只要对照文题及其要求,稍作点分析,就很难误入歧途了。你所议论的、描述的、想象的,只能是沿着“假如”的思路,去探寻各种可能性,总能感受到温暖,不至于“冬天玻璃里的苍蝇只有光明而没有前途”了。

      立意。2001年以“诚信”话题,居然也有不少人说诚信的行囊可以丢弃。我看这作文的立意上的问题是他做人问题的反映。

      3.小结

      通过讨论,我想大家对写作文之前、之后应该做些什么也更清楚了一些。只要我们能将这些正确的做法付诸实践,我们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谢谢大家。

      三、教师作过渡

      刚才陶怡同学就写作经验(或者称为理论也无妨)的层面跟大家进行了交流,连我听了也受益匪浅啊。下面我们需要针对一篇具体的文章谈谈修改前后的得与失。请出主持人也是此文的作者李寒。

      四、《窗外》交流活动(主持人:李寒)

      1.开场白

      大家好。我先说说我写这篇《窗外》的背景。我在初二下学期时,从外国语学校转入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我向来怕生,又担心无法适应新环境,坐在新的班级里颇为落寞。看看窗外,不再是熟悉的风景,更添了几分漂泊无依之感,心中虽对过去的学校十分怀念,可是理智又告诉我应该忘记过去,争取未来。我在这样的矛盾中挣扎了很久,于是索性将一切都化为文字,写下了这篇《窗外》。

      2.大家手里有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修改稿,我想先请大家猜猜哪篇是修改稿,说说理由。

      生8:A是原稿。语言上不够精炼。

      生9:B才是原稿。因为A写得有文采,情思飞扬。

      生10:A是原稿。一是开头和结尾比较罗嗦,没有作到凤头豹尾。而是A中的中心还不够明确,过多停留在对往事的怀念上,而B文则和清醒,理智,一定是老师作了修改。

      李:确实,B稿是修改稿。说实话,这还是我爸爸帮我改的。有些地方改得我口服心服,但是有三处修改我却持不同意见。今天就请大家来评评理。

      ①我不满意的第一处修改是题目。我原来的题目叫《靠窗的美丽》,我爸爸改为《窗外》,大家说改得好不好?

      生11:原来的题目好。有诗味。

      生12:“窗外”好,空间无限大,给人以遐想的余地。

      生13:“靠窗的美丽”更贴近小女生的感情。懒洋洋的……

      生14:因为大人都是喜欢清醒的,而小孩子都喜欢美丽的,所以各自的题目用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好。

      李:我个人认为“窗外”虽简洁但是意蕴不足,“靠窗的美丽”更有另类的忧伤和无限的遐想。也可能是我自己取的缘故才格外喜欢它吧。总之,我认为一篇文章的标题非常重要,它既能切合文章内容,又能深化主题,言简意赅又有欲说还休之感。我喜爱的标题就是那种文学味足或个性飞扬的类型。像什么“一件难忘的事”、“我最喜欢的——”之类的题目,就难以引发我的写作兴趣。即使写出来,作文的水平也大打了折扣。

      ②我不满意是第二处是原文的第五节“林清玄的文章便爬了出来,溢满脑海”被改成了“林清玄便浮现在脑海之中”,请大家说这样改得好不好。

      生15:“爬”字照应了前面的“暖暖的春天,脑袋里也会装入一些暖暖的诗意”的内容,诗意“爬”出来,化抽象为形象。而改后就很直白,没什么味道了。

      (众人点头)

      李:我也是这样想的。就搞不明白我爸爸为什么这么改,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也就是大家的看法。

      ③我不满意是最后一处是结尾一段。原文中的一段很抒情,而改后显得很冷峻,与全文的格调不符合,刚才也有同学说要豹尾收笔,但是我想也可以含蓄抒情收笔啊?

      生16:我还是觉得简洁点好,结尾的文字一长,详略上就不够妥当了。

      生17:还是从中心来想,如果还是像原文那样表达陶醉于过去的话,主题上可能就不太明朗,没有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了。

      生18:原文的结尾思路不够清楚。

      李:同意大家的看法。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五、教师

      刚才大家对李寒的作文发言很积极,这倒引起我拿出我的文章来让大家批判的勇气了。这是我最近一篇获奖的征文(铃声响),不巧,下课了,那我就贴在教室里,让大家看,每人在随笔中写一篇短评吧,下次再交流。

      下课。

      
标签:教学论文 活动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抓住诗眼势如破竹——初中第五册第30课《诗词五首》备课指要(本站论坛稿)
下一篇:《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雪陵(本站论坛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