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20
标签:
教学论文
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一、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从课堂构成者的关系来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一堂课中,教师的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但是,有的教师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甚至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的语文课,老师充当了“击键手”“放映员”的角色,45分钟的时间里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简直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这是我们所反对的。
二、处理好多媒体的使用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都是说的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
三、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从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看,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都有涉及,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了生长活力。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补充的课外知识过多,就可能喧宾夺主,导致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冲淡甚至淹没了教学重点。至于使用多媒体补充大量相关学科知识而把语文课“异化”为物理课、化学课、历史课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语文毕竟是母语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立足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搞好学习内容的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的有机结合。再者,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如果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构建,一味通过多媒体补充大量知识,实际上是又回到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穿新鞋走老路”。
四、处理好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换句话说,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活动;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是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作者邮箱: ygp_jys@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多媒体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下一篇:
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新思路——“以学为主”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