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27
标签:
教学论文
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
提高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
是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前提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 胡小林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对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智慧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全体学生共同认识的命题,力求从理论上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徇求提高共识的理论依据,并对此进行对策性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词:
智慧 共识 素质教育 认知规律 知识分类
一、问题的提出
“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这一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表达自己的智慧,人生感悟,思想火花,独到见解,深刻认识;二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智慧。这篇文章的重点在讨论第一点。
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作文一直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一说到师生之间,立马就是:“我”生病,老师来补课,“我”感动得要掉泪,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老师弯腰捡,掉下一张纸,“我”一看是老师的取药单,“我”感动,感受到老师如何如何的伟大等等。感情贫乏,思想肤浅,表达无力,没有自我心灵的睿智思考、独特发现,没有自我情感的真率体验和感悟。
王剑先生在《作文教学:先弄清为什么要作文》一文中说:“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严重的是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人。”(见《光明日报》1999年9月1日第六版)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
我们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作文尖子,但尖子的光彩绝对掩饰不了整体作文水平低下的实情。用个别的文章(好的或丑的)来说明写作教学的规律本身就不科学。重个别而轻全部,这本身与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相违背。
那么,便有了本文所欲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智慧”,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成了“空心人”?我们的学生会不会“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学生们怎样才能有自己的智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认识的切入点又在什么地方?
这是困挠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1)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2)即使学生有些认识,也大多属于泛泛而论或人云亦云;(3)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不会表达“自己的智慧”,或表达不好“自己的智慧”。
我们认为,作文是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的产物。所谓的“自己的智慧”就是主体对于事物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思考、认同;所谓的“智慧的表达”就是指表达的技巧,生动、形象、流畅、富有张力和磁性。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是什么?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共同认识是增强学生作文素质的前提。提高作文的共识,其实也就是“智慧的表达”和“自己的智慧”这两方面的共识。而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智慧,也即是自己富有个性、富有思考、富有启示性的见解。(“怎样表达自己的智慧”我们将另作文章加以探讨)在某种程度上讲,文章以传达思想者胜。这里的思想区别于政治教材中的思想,它主要关注人的生存与质量,生命本真与生活外相,人文精神和科学思考等;所谓的共识即学生针对事物能做出适合年龄特点、适合时代要求、自由抒发主体情感的认识。古语有云:“诗言志”,“诗缘情”,“言为心声”。作文应传达自己丰富的个性思想,表现自我独特的鲜活情感。一篇没有自我个性、自我思想、自我情感的文章,是无法想象的。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情感,则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陋的、庸俗的思想、情感的文章,也是无法想象的。必须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二、问题的理论探索
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有高低,认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提高共识会不会是痴人说梦,违背实际?提高共识是不是强求一致,随意拔高呢?我们这里的提高共识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全体学生要纠正认识偏差(诸如“苦”后就会有“甜”,吃“苦”定会有“甜”),对社会的一般事物要有起码的高起点的认识(诸如“苦与甜”是一种认识,不同的人对“苦与甜”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另一层是全体学生要从新的认识起点起步,向新的高度进发。有没有可能提高共识呢?下面我们作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1.主体认识问题和认识水平的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理论支持。人的认识是由幼稚到成熟、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觉到思维、由生活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不断上升的一种过程。它具有层级性、延续性、开拓性等多种品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各种不同的用法;一个人对事物的直觉,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转引自《学习理论》P160—162)可以讲,人的认识以认识自我(人的自身的身心素质)始,不断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不断的介入生活,接触生活,理解生活,询问生活;不断的探询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价值;不断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的重塑和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 人的认知观念是随着经验、阅历、主体的动机、态度、情感而发生着变化。现在很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认知观念,譬如苦乐观、金钱观、幸福观、人生观,都仍停留于政治教材的简单说教,童年启蒙话语的先入为主,新闻媒体的政论趋引,而缺少必要的、富有个性的、富有智慧的思考、见解、体验、感悟,缺乏自我超越、探询无限的勇气,缺乏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精神;没有怀疑就没有否定,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而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作为万物之灵,要以科学的理性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格。而人文说到底是要对人的自身价值作深刻反思。做人教育要先于成才教育。这已被时代和实践所逐渐证明,尽管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人要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事物的认识,知识经济社会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又一时代课题。提高对事物的共识有其认识规律和哲学支持。
展开全文阅读
2.人的认识差异性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心理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心理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特殊心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心理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一般能力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训练来培养增强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人的认知能力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和发展顺序,两种结构、两个顺序是相互容纳、相互匹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知识在人脑中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成的,它表现为系统优势,它是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知识必须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才会有用。人的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是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指标。人的一般认知决定主体有可能对问题产生共同或相近的认识,特殊认知决定主体有可能不断超越原先认识、提高认识。认识的差异性规律为提高共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3.知识分类理论也为提高共识提供了知识接受的结构理论。皮连生教授认为:“现代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知识叫陈述性知识,它们在人脑中是以命题网络表征的,用于回答‘是什么’问题,学生掌握这类知识的实质,就是在头脑中形成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反应网络。也有人称这种网络为知识结构。第二种为程序性知识,它们是做事的一套操作步骤和规则,以产生形式在人脑中表征。”他还认为:“人的程序性知识还可以分为两个亚类,一是反映外部事物的联系的程序性知识,用于对外办事。另一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自身学习、记忆、注意、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这类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个人自身的认知加工活动。这类知识被人们称为策略性知识。”(见《江苏教育研究》98年第4、5、6期《智育目标论》《知识分类学习论》《知识分类教学论》)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共识,其实就是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从而充分的表达自我情感、表现自我思想,反映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的一种策略。知识分类理论也为学生能够提高对事物的共识提供了可能性。
4.语文教育各项的改革措施要求作文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1998年高考试题分析上明确语文有三性:基础性、工具性、文学性。这里,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文学性。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语文教学与考试若仅仅为以后的做学问打基础(只重视工具性),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重工具性而轻文学性(人文精神),学生不看社会,不懂生活,不会交际,缺乏人情世故的良知,更无发明创造的灵感和激情。人文精神作为文学性之重要内容,应渗透到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去。高考改革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特征和发展的倾向性为基础,要求学生既有基础学力,又有能力倾向性,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结合具体的情境做出分析、判断、综合、择决;重视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创新与实践的第一要着便是需要有思考精神、有探索精神。具化到作文中来,作文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表现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表现。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写作的基础,认识的深刻与否,心灵和情感的敏锐和丰富与否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程度。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共识,可以说,是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也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前提,同时也是主动回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布鲁纳认为:“而学习或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一种对于理解来说是最佳的知识结构。”(选自《学习理论》p164)
三、问题的对策性研究
1.师生应确立对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的迫切性的共识,尤其是教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共识,不仅仅需要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要每个语文教师的主动投入。没有教师认识的提高,就不会由全体学生认识的大面积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功能要充分的展现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我们不难想象,用陈旧保守的思想会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能否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勇气的人才来?作为语文工作者,要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待提高共识这个问题,要将提高共识的识纳入到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这一线性过程中去。同样一个热爱祖国话题,小学、初中、高中的认识是同中有异的,表现有一种层级性。 用高中生对事物的理解来要求幼稚的小学生不合情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高中生再写出“儿童的幼稚”则显出教育的幼稚。在机宜适宜的时候,可建立起提高共识的各阶段的作文认识目标体系。
2.引导学生接触、涉猎简单的哲学的、美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拓宽其思维视阈,培养其思维度向,塑立其创新精神。“没有有问题的阅读,只有有问题的教师和学校。”(赫伯特.寇《如何阅读》)很多成功人士的始初经验都来自于广泛的阅读,阅读使人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思维度向。阅读历史,让人了解自身的过去,以及文化的积淀;阅读文艺,让人陶冶自己的性情;阅读科学,让人思考自己的未来。“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见《学习的革命》P172)同时教师应借助获取知识的阅读活动,开设讲座,因势利导,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度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思考“真、美、爱(责任)、生死(时间)”等概念,围绕学生选取的中外哲人的有关精彩论述,展开演讲、讨论,顿悟、深化,再内化到作文中去,有较好的效果。
3.个性的、探索性的、怀疑的、批判的、否定性的思考人生,理解生命的真谛与内涵,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探询改变和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关怀与我们休戚相关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政治经济改革、国际争端、社会思潮、科技信息、环境污染、文学动向、体坛动态、名人轶事等);带着一种诗意的、理想的情怀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当代生活和当代思想,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知识和思想都爆炸的时代,一切都瞬息万变,我们有了前人所没有的机会。我们知道,拒绝思想的就无法拥有思想,无法自由的思考人生;拒绝现代生活,就无法适应生活的现代,无法塑造出领导现代的人才来。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标签:
教学论文
智慧的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眼中的鲁迅
下一篇:
《归去来兮辞》资料(转贴,来自《科利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