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413  
标签: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课堂实录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作者:执教:余映潮 整理:汪中苏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甲朗读《过故人庄》。生乙朗读《游山西村》)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

   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故人具鸡泰,邀我至回家。”

   生: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来到他家。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远处有青色的山崖。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到重阳时还来欣赏菊花。

   师:这一句我是这样翻译的:“到了重阳节那一天,再来喝酒和赏菊吧。”这样朋友相邀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翻译的还差一点诗味,现在老师来润色一下,大家读,我来译。

   (学生吟诗,老师翻译)

   生:“故人具鸡黍。”

   师: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生:“邀我至田家。”

   师: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生:“绿树村边合。”

   师:村外绿树环绕。

   生:“青山郭外斜。”

   师: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生:“开轩面场圃。”

   师: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展开全文阅读
   生:“把酒话桑麻。”

   师:边谈论着庄稼。

   生:“待到重阳日。”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 (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 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 ——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余映朝:湖北荆州市教研室。汪中苏:湖北通山县教研室。)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A刊第11期

   

标签: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课堂实录 余映潮《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本站论坛稿)
下一篇:余映潮《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