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36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青海湖,我梦中的湖(网友来稿)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 吴兆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掌握作者观察的顺序及情感线索,学习文章的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品味优美的词句。

4、联系现实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这一点学生易于把握和理解,但是对于把握本文的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的见闻感受,暗线是“梦幻”贯穿全文——及观察顺序——“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作者的忧患意识,以及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去把握“司机大兵”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难度,要多引导。

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写了青海湖景色的神奇和它勃勃的生机。读课文,首先要注意作者情感线索和观察的顺序,其次,对课文中的用词要认真体会,体味作者对青海湖的情感。

准备图片、录音甚至课件等声像多媒体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迷人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教学实施

教学方案实施之一(2课时)

导入建议

1、建议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优美。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有许多奇山异水,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武夷九曲……在这山山水水之中,有一处景色似梦幻般绮丽,那里堪称是人间仙境,这就是——青海湖。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冯君莉,来到这美丽的地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吧!

(说明: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甚至课件等声像多媒体营造氛围,让学生领略青海湖的迷人风光,从而激发学的兴趣,容易入情入境生情。)

2、建议二:介绍有关青海湖的地理知识入手。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古称“西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称“仙海”的。北魏更名“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湖的四周被巍巍的高山环抱。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们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

3、建议三:由介绍作者导入。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参看“导入建议一”)

二、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已经扫除字词障碍,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得有感情朗读课文,同时请思考:看看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她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这篇课文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和赞美之情。

学生:我认为还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忧患意识,她既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

教师:说得很好,作者着重写了湖水那神奇的蓝,再写从湖边令人陶醉的风光感悟到它的那“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充满激情地介绍了这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和“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以及那满湖欢快畅游的鱼儿。正是这样神奇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作者对梦幻般的青海湖由衷得赞美和惊喜,但同时又表达了作者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正如文末所说:“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2、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师: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学生: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教师:说得不错,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但是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以“梦幻”贯穿全文。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要求学生边勾画,边归纳)

学生: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接着作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了。

教师:这个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观察的,看板书。(板书: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收放自如。


展开全文阅读
四、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通过以上初步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青海湖的优美风光,下面我们按照作者行文的线索,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继续深入学习。

学生:按照作者行文的线索,文章自然就可分为三个部分:游前、游中、游后。其中“游中”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青海湖传说的神奇;物产的丰饶。在“游后“部分中,表达出了作者的忧虑,

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大家请看板书:

2、具体分析

教师:文中正是从四个方面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的,

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学生: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学生:作者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学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教师:你们归纳的很全面,那么对于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这一方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作者在文中使用清新之笔描写了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学生: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教师:两个同学的分析很有质量,不仅分析了环境氛围这一方面,而且还把后文有关青海湖神话传说在文中的作用也讲出来了。那么对于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作者又采用了什么方法描述呢?

学生: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教师:作者从以上四个方面具体写了青海湖的奇丽风光后,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题目的理解

教师:我们通过这样分析课文后,你能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吗?

学生: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教师:说得好。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五、品读语言

教师: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学生:我找了这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学生:我选择了“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这句话。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学生:我也选择了描写青海湖的蓝的句子“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教师:的确,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湖水蓝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说的这句话使用了“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学生:我很喜欢这句“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这个句子里使用了“绿茵茵、黄灿灿”等叠词,竭力写出了青海湖边青草葱郁,菜花盛开的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色颜色鲜艳,环境清新清幽。

教师:找得好,文中还有很多的语句因为使用叠词创造出了奇妙的效果。比如“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中、湖面上

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甜丝丝、凉爽爽这两个词语从味觉、感觉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青海湖雨后的空气清新,也有力地衬托了青海湖环境清幽的特点。

学生:我喜欢文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虽然它不是正面描写景色,但是它使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对上文进行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学生:我不太理解文中的这句话“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这句话似乎和全文没有多大关系吧,干吗还留着它呢?

教师: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恰恰是本文的难点。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六、拓展延伸

教师: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学生: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


展开余文
教师:对,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现在的青海湖,据测定在近50年间湖水已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这全是人为的过错。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教学小结

可从作者的游踪顺序和感情线索上总结,突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案设计之二(1课时)

说明:本设计主要是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通过自选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仿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并初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疑: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再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且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参考学案

学习方法建议

1、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青海湖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品味优美语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3、抓住作者的游踪顺序和感情线索来理清全文结构。

拓展学习建议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最后评选出优秀导游员。

教学测评

一、基础知识测评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颠簸( ) 深湛( ) 恬静( ) 眸子( )

魅力( ) 哈达( ) 逶迤( )( )

安谧( ) 潸然( ) 沧桑( ) 娓娓动听( )

篝火( ) 脍炙人口( )( ) 虚无缥缈( )( )

涟漪( )( )

2、解释词语

深湛 逶迤 安谧 潸然泪下 脍炙人口

恬静 娓娓动听 世外桃源 得天独厚 虚无缥缈

3、比一比,组成词语

  扑(  )  倾(  )  幅(  )  滩(  )

  朴(  )  顷(  )  副(  )  摊(  )

  笼(  )  幻(  )  绝(  )  繁(  )

  垄(  )  幼(  )  觉(  )  烦(  )

4、填空

(  )的高原  (  )的雨丝  (  )的空气

  (  )的高原  (  )的画卷  (  )的山峦

  (  )的湖水  (  )的菜花  (  )的涟漪

  (  )的湖水  (  )的眸子  (  )的晴空

  (  )的草滩  (  )的公路  (  )的地方

  (  )的草滩  (  )的西湖  (  )的东湖

  (  )的南湖  (  )的感慨  (  )的魅力

  (  )的刻刀  (  )的天鹅  (  )的鱼儿

5、扩句。

(1)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2)我们欣赏美景。

二、阅读理解测评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正当我折服于这蓝色的魅力,而又苦于找不到恰当比喻的时候,我突然记起少数民族对青海湖的称呼。在蒙语里,它被叫做“库库诺尔”,在藏语里,它被叫做“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大海”之意。为什么要叫做“青色的海”而不叫做“蓝色的海”呢?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语?其实,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面三千一百九十七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澈,难怪青海湖水蓝得那么美,那么醉人!

1、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2、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青海湖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1、学生是否能把握好作者的定点观察的顺序,以及交织在文中的两条线索。

2、学生是否能抓住语言的修辞方法来品味语言。

附参考答案

1、bǒ zhàn tián móu mèi hǎo wēiyí mì shān cāng wěi gōu kuàizhì piāomiǎo liányī

2解释词语:深湛:这里是深的意思。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安谧 :安静。 潸然泪下:

流泪的样子。 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 恬静:安静、文静。 娓娓动听 :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世外桃源 :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比一比,组成词语

扑面  倾向  条幅  河滩  笼罩  幻灯  绝妙 繁衍

朴实  顷刻  副手  摊位  垄断  幼小  觉悟 烦恼

4、(神奇)的高原 (扑朔迷离)的高原 (蓝色)的湖水 

(无边无际)的湖水 (碧绿)的草滩 (绿茵茵)的草滩 

(辽阔)的南湖 (精细)的刻刀  (细细)的雨丝 

(巨大)的画卷 (黄灿灿)的菜花  (蓝晶晶)的眸子 

(银色)的公路 (妩媚)的西湖  ( 华丽)的感慨 

(洁白)的天鹅 (甜润)的空气   (连绵起伏)的山峦

(微微)的涟漪 (万里无云)的晴空 (遥远)的地方 

(清丽)的东湖 (自然)的魅力  (畅游)的鱼儿 

5、(1)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2)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二、阅读理解测评

1、写湖水特别的蓝是重点。因为写草滩是一笔带过的,是一个过渡,而写湖水却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尽力渲染它的蓝,还点出了湖水如此湛蓝的原因。

2、.本段语言文字优美,蕴含想象,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特点。如“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句话就是一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一卷一样美。作者在本段中把青海湖的蓝与海洋的蓝、天空的蓝的进行对比有力得衬托了青海湖蓝的纯净、蓝的深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青海湖,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周庄水韵》教学方案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走进纽约》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