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阅读:5945  
标签:教学案例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资兴市黄草中学 王玉文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对游记已经并不陌生,第一单元的游记展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的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但是那是现代文,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学生比较容易体会理解,从而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游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是作者因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至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2、教学目标:

      ⑴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⑵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⑶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课前准备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柳宗元的资料,特别是注重了解在永州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生活世界。

      4、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分“创设情境,探究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情感;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迁移,深化理解”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课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人写作是其主观感受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而且往往融入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面对美景却产生如此凄神伤感,牵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教学手段:

      ⑴朗读教学法。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中的美文,语言清新优美,朗读是文言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齐读等等。

      ⑵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作者的情感;“两乐”“一清”。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心情的释放,加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教学用具:

      多媒体powerpoint 课件《小石潭记》,配乐朗读。

      7、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探究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人称“柳河东”。著作有《柳宗元河东集》45卷。

      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十分荒僻,柳宗元在这居住了10年,游历山水,与下层人民接触,文学创作取得很大收获,写下了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感。

      (学生互动,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之处,教师作出适当点拨释疑)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体味本文作者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1:本文体现的是作者柳宗元的一种高兴的心情文中两次出现“乐”字,一次在开头“心乐之”,另一次在第二段“似与游者想乐”,我认为感情基调应该是“乐”。

      生2:我认为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清”,文章最后作者都觉得这里的环境凄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要是乐的话就会留连忘返,舍不得离开。

      (此环节要珍视学生阅读时的最初感受,特别是对感情基调的理解,教师不易作出武断的结论,或简单让学生选择“乐”还是“凄”。)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然而又与第一单元所学的游记有着截然的不同。第一单元,游者的心情因能饱览大好河山而产生的情感,基本上是一种愉快的心情,而本文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而作为一代文学家。缘何又会这样来写游记呢?这正是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所在。古人云:“文者,情也。”文章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是内心感情的宣泄。本文的教学就是扣住“两乐”“一清”来组织教学,从而深入到柳宗元的内心深处。

      师:文中一共写了两次“乐”,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次出游的快乐呢?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放朗读教学磁带,学生细细品位,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生1:有了惊奇的发现,发现了小石潭。心里非常高兴。

      生2:这里景色优美,“全石以为底”,潭上各种形状的景物都有。


展开全文阅读
      生3:这里有很多自由自在的小鱼,毫无拘束。

      生4:这里的环境优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生5:源头朦胧,具有朦胧美。

      师:文中写了可爱的鱼,是在写鱼吗?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1:是在写鱼,它们有时动,有时静,给游玩的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生2:不是写鱼,而是借写鱼来反映这显得水清澈底。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要求学生明确虚写实写的作用,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师:刚才有同学学提出这里的环境优美,然而又为什么作者觉得“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生1:这里太偏僻了,太冷清了,无人居住,缺乏人气。

      生2:作者柳宗元的心情不是很好,因为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到这里,由京官变成了地方官。

      生3:游山玩水发玩美丽的小石潭,使他的心情得到暂时的宣泄,陶醉其中,但短暂的轻松后,触景生情,顿生悲凉之情,从本文看,抑郁愤懑的心情始终不能释怀。

      (教师点评,同学们能从作者的文章中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情感:“乐”与“凄”,特别是能有效的结合作者特定创作背景,使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心中真正的情感。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有机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对景物描写当中去。)

      (四)拓展迁移,深化理解

      1、对比《小石潭记》,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另外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感受在相同创作背景下,两文有什么样的异同。

      2、背诵《小石潭记》,用第一人称改写成现代文。

      三、教学反思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此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小石潭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不要说学生,在一节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相当部分听课的老师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标签:教学案例 寓情于景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咬文嚼字 ——咬一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下一篇:高二(12)班学生操行评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