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247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故乡》(网友来稿)
王淑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一、话题导入

      激活思维

      二、掩卷沉思

      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三、品味作品

      问题探究

       问题设计:

      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1、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生答:变)

      问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2、问题:

      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3、问题:

      然而是什么原因让 “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4、问题:

      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

      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四、关注社会

      话题链接

       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

      (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

      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互 动 设计意图

      

       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所编故事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作者邮箱: wangshuhong1976@163.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故乡》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飞翔——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网友来稿)
下一篇:课外阅读,风景这边独好(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