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15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
15  李清照词二首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补充注释:

      ⑴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

      guān①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②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⑵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

      shā①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à①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⑶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

      3.朗读、背诵,并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暗淡”、“轻黄” 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暗淡轻黄体性柔”,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体会“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提示: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2.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提示:“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展开全文阅读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提示: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

      2.比较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与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提示:这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借物寓怀。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永遇乐(落日熔金)》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

      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壁: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

      ⑷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⑸次第:转眼。

      ⑹中州:古代中国有九州,河南地处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⑺闺门:这里指代妇女们。

      ⑻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⑼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帽子。 

      ⑽捻金雪柳: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雪柳:用素娟白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⑾簇带:首饰插戴得很多,宋代俗语。济楚:整齐漂亮。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⑿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⒀怕见:懒得。

      ⒁不如向,帘儿底下:在

      3.找出并且背诵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提示: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呼召也觉兴味索然;可是从前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2.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比较,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吹梅笛怨  次第岂无风雨  谢他酒朋诗侣。

      记得偏重三五  簇带争济楚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关于《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案例反思
下一篇:实施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须实现十个转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