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76  
标签:教学论文
以诗状乐,各领风骚(教师中心稿)
诗乐同源,诗乐一体,自古而然。诗人把音乐作为审美对象,以音乐生活为诗歌题材,便产生了音乐诗。用诗的形式摹写音乐,源于《诗经》,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的不断发展,至于唐代尤其是中唐,诗乐融合达到巅峰。不过,以诗状乐,诗人的筹码并不多,例如平仄、五声(加入声),直接来描写具有抽象性的音乐并非易事,诗人往往只能采取多侧面、多角度来摹写音乐。笔者拟从白居易、李贺、李颀、郎士元、李白等人的音乐诗来浅析唐代音乐诗摹写音乐的角度。

白居易《琵琶行》:以声比声,声声含情

…………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

从“大弦”句到“四弦”句,十四句诗,运用比喻,以声比声,正面摹写音乐的旋律变化,声声含情。通过“如急雨”“如私语”、珠落玉盘、“水浆迸”“刀枪鸣”“如裂帛”,比喻细弦的轻音,曲调的清脆,节奏的急促,音高的铿锵。用“泉流冰下”“冰泉冷涩”“凝绝不通”,展示了旋律的低缓、滞重、半休止、休止状态。诗人白居易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揭示琵琶女起伏跌宕的内心世界,抒写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叹,显示出极强的艺术魅力。

李贺《李凭箜篌引》:以形状声,神奇瑰丽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褒贬,也没有直接抒写诗人的听觉感受,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摄取多种动态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如“融冷光”“动紫皇”“补天处”“逗秋雨”“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等,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与情思,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营造出迷幻、瑰丽的形象,侧面烘托出了音乐神奇的音响效果。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水乳交融,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全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以景绘声,绮丽变幻

南山截竹为觱篥, 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 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 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 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飀, 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 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 美酒一杯声一曲。

本诗状安万善所吹觱篥歌,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飀作声,枯桑、老柏自有分别;有的如凤鸣,如龙吟虎啸,如百道飞泉,与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一片。沉着者,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热闹者,恍如春日皇家上林苑,百花烂漫。诗人就这样采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极言觱篥声的变化多端,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以境托声,别开幻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诗人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说声自彩霞,超凡入神,不摹状乐声,而设想奏乐的环境,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比起“此曲只应天上有”“如听仙乐耳暂明”来,境界更高。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与前“隔彩霞”遥相呼应,仍从奏乐的环境烘托音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天上“碧桃”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缛绚丽!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

《听蜀僧濬弹琴》:以感传声,清新明快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间感情的交流。“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十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蜀僧的倾慕。“客心洗流水”写听者心情、感受: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与此同时,诗人借“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和蜀僧通过音乐所建立起来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便是入迷的听者在乐曲终止后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奇丽想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时间过得真快啊!通过听者如痴如醉竟不知时间推移的情态来展现琴声的魅力。

标签:教学论文 以诗状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三个重心转移”(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专家指点:“三校生”如何复习高考语文(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