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49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呆气》教案(上海H版)
 一、教学目标:

1、弄清题意,把握主旨。

2、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呆气”本是一贬义词,有傻和蠢的意思,说某人有了“呆气”往往是讥讽某人不够聪明,往往不太好,而且凡和“呆”有关的词也往往是是贬义词如“呆子”、“呆头呆脑”、“呆若木鸡”。但是,有聪明人却倡导人应该有“呆气”。这人就是邹韬奋,他的精神被人誉为韬奋精神,也就是他所倡导的“呆气”,我们来看一些他所倡导的“呆气”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二)简介邹韬奋及韬奋精神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江西余江人。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曾经在上海主编过《生活》周刊、创办过生活书店。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1935年回国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中的七君子之一。1944年病逝,应本人的要求,他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共中央在唁电中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同年,毛泽东同志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三)学生围绕问题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后并讨论:

A  第一层次问题: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找出相互间照应的关联词,探究各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附:教师明确、板书如下:

总:(1)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引证法

分:(2)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例证法

事例:牛顿煮表

爱迪生丢下新娘不顾

(3)委身革命事业以拯救胞为已任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正反对比论证

(4)欲能忠于职务,亦非得具有几分呆气不可,……交友,也以具有几分呆气的朋友靠得住。 ——引证法

总:初不料呆气也有那么大的好处。

B第二层次问题: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写的,如何理解作者所谈的“呆气”?

2、作者为什么在谈“呆气”之前要谈“勇气”和“正气”?

附:教师总结

作者以“呆气”为题作文,是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的。当时社会上风气不正,有些人不思奋进,或只顾一己之私利,却以聪明人自居,讥笑有志于事业、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的人是“发痴”、“痴子”、“痴想”。作者有感于此,便索性反其意而用之,以“呆气”来阐发和称赞科学家埋头研究的执着精神,革命战士冒万险、排万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其他工作者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而对那种“聪明人朋友的把戏”则表示蔑视,指出这种人是永远办不好事情的。(参看文章最后一节)

文章先讲勇气和正气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只讲勇气和正气而缺乏认真执着的精神,那就会流于空谈,成就不了事业,所以说“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呆气的可贵。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1、学生体会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对偶、反复等运用的作用

2、本文语言富于气势和感情色彩。

(五)谈谈邹韬奋所谈“呆气”的现实意义。

1、现实中哪些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哪些现象是应该我们思考的?

2、我们的做法。

(六)通过此文能够想起的《论语》名句为本文一些段落作注脚并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

附部分:

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呆气》简案

一、教学目标:

1、弄清题意,把握主旨。

2、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

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邹韬奋及韬奋精神

(三)学生围绕问题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后并讨论:

A  第一层次问题: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找出相互间照应的关联词,探究各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B第二层次问题: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写的,如何理解作者所谈的“呆气”?

2、作者为什么在谈“呆气”之前要谈“勇气”和“正气”?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1、学生体会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对偶、反复等运用的作用

2、本文语言富于气势和感情色彩。

(五)谈谈邹韬奋所谈“呆气”的现实意义。

1、现实中哪些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哪些现象是应该我们思考的?

2、我们的做法。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呆气》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对学生技能的全面认识和培养(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关爱野生动物,建设和谐家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