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0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核舟记
                        《核舟记》教学设计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技艺。

教学设想:

1、 教学目标1、2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 运用道具课件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课件:微雕作品展示)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一起来看几幅能工巧匠的作品。(图片)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唐诗三百首。像这样的民间艺术叫作“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就是介绍一件微雕艺术精品——用一只桃核雕成一个小船,生动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民间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吧!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奠定学习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

要求:(1)给文章生字注音。 

(2)注意朗读的正确停顿,用斜线隔开。

(课件:读准字音:

1、八分有奇。

2、峨冠。

3、两膝,衣褶。

4、椎髻仰面。

5、勾画了了。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难句断句: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你认为这篇课文我们要探究哪些内容?

(板书:体验  探究:

l 积累词语,理解文意。

l 品味语言,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技艺。)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要点总结归纳。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选出你最喜欢读的段落。

4、学生个人读。师生评价。

三、研读文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课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

l 小组内先自学,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l 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

l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大家一起解决。

师生讨论。

(课件:理解下列句子、词语:

l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l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l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l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假如核舟就在你眼前,请你想象一下,核舟上有什么?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理清写作顺序,进一步理解文意。(图片)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能力,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3、研究核舟大小。

师:“核舟有多大呀?”

生:学生们一时竟说不上来。再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

生:大家叠出来了,长不及半支粉笔,高不及粉笔直径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

生:同学们当然画不出来,而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栩栩如生,神情毕肖。

(设计意图:这样设身处地地想来,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 

4、文中点明主旨的是那句话?“技亦灵怪矣哉!”请在文中找出写出雕刻技艺精巧的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解释。

l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窗户能开能闭并刻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情趣之妙,出神入化、精妙绝伦。

l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粒粒数也。——既有粗笔勾勒,又有工笔细描,人物坐得各有特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神情气质各不相同,雕其貌而刻其神。

l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 ,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颜色搭配,细致入微。体现工艺品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在“船头”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提出你对课文独特的思考。质疑讨论。

例如:

1、刻画最逼真的人物是谁?

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都回答说是“苏东坡”,而且理由还相当充分——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但这种认识与事实并不相符。学生发现:文中刻画苏东坡的仅二十余字,而刻画佛印的则达四十余字。自然,他们由此恍然大悟:文章刻画最逼真的是佛印而非“大苏”。但是,很多同学又提出疑问:“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文章主题与具体描写之间岂不矛盾了?”让学生感受并发现苏轼“赋”中所表达的旷世达观的处世态度与佛印那种洒脱超凡的气质竟是如此的和谐一致。

2、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传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到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展开全文阅读
3、关于“船背”的理解。

“船背”指“船顶”,古时动物的背向上,“背”即“上面”;白居易《舟中夜雨》诗中“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五、总结。谈谈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悟与收获。 

例如:

1、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2、刻画如此细致,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观察。

3、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4、如何写介绍工艺品的文章。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品析课文与谈感悟也可以连起来说。

六、推荐作业:

按空间顺序向同学口头介绍你家里的一件工艺品。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核舟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海燕》教案
下一篇:天高海阔中有风移动——谈金庸的武侠小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