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385
标签:
教学论文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教师中心稿)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以杜鹃为例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探讨
【雷州三中】 顾胜兰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正统的身份和博大精深的实力居于中国古典文学之首。在诗歌创作上,古今诗人都不约而同的偏好于意象的营造。无论是单一意象像“柳、月、杜鹃”等,还是多元意象的组合,像贺铸的“闲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经营意象,使之最恰当的表情达意。本文将以杜鹃为例对意象的来源、含义、表现、作用等方面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总结一点拙见,设想能对今后的诗歌鉴赏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意象 杜鹃 柳 月
2002 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如在必修○3第二单元的诗歌学习中,就多次出现典型意象的分析,像《锦瑟》中的四个典故就是运用的多层意象的叠加来描绘了一个迷惘、失意又惆怅的意境,《登高》中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系列的意象的营造,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表达诗人悲伤的情怀。这四句诗中有关杜鹃意象的运用就有三处,猿的两处,可见频率之高。像这样的意象尤其是“杜鹃”的意象不仅是唐人喜欢用,又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曹雪芹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杜鹃”的啼血悲鸣声:“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归尽”(《桃花行》)。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那么什么是意象?诗人为什么喜欢运用意象?古诗中又有哪些常见的意象事物呢?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这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之处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样,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内蕴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较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诗人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借助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情思的载体。所以说,意象既是诗人表现情感的方式,更是诗歌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因此,诗歌蕴藏的诗人的情感和情绪,当然只能从意象中解读。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到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松柏”自《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起后世诗歌常用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南浦”自从屈原在《九歌﹒河伯》里说“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后,便成了中国古代诗人送别时常用的词;“美人香草”象征着理想;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丁香结”喻指心中郁结的忧愁; “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梅” 从唐宋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些本来是毫无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但由于诗人赋予它们极其丰富的内容,融入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它们传达出一种微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言不可尽的意,它们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极具内涵的诗歌意象。
展开全文阅读
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它是分析诗的情思、语言的关键。当然,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象的作用之一,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那么诗人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纯粹的维生素制剂,而是富含维生素的苹果、香蕉、橘子之类的水果,因为后者色香味形皆佳,口感好,可以使阅读诗歌成为一个愉快的享受。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通过六个意象的叠加来透露诗的背后的情思,还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如果不是将一腔情思蕴涵在野草丛生、夕阳残照,尤其是燕子归巢不见故人故居这一意象组合中,而是直抒胸臆,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了。
第二、意近象异,同中见奇
意象的作用之二,是借助各自的独创性的意象,使相同的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表现。如果诗人要把同一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会把富含这一维生素的一类水果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奉献在读者的面前,就像一千个家庭就会有一千种爱情故事一样,没有雷同之感。
譬如思乡诗,其实古今的所有思乡诗都是同一个主题,无非就是想家,还有“梦中的她”或牵挂的白发亲娘及未成年的孩子。又因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于是就有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有韦应物的“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南斋闻雁来”(《闻雁》),有赵嘏的“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还有了杜甫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等等这些诗通过线、雁、月等意象来抒发同一种思乡情怀。
再比如像爱情诗,古今中外的所有爱情诗都是同一个主题,也就是“我爱你”、“真的好想你”、“如果你要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蕴涵强大生命力的诗歌能以不同的姿态和面貌来表达人类的复杂情感。这当然要借助意象来完成这一使命。因为意象选取不同,使得不同的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艺术魅力。唐朝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的少女春心萌动,只顾贪看年少的意中人,信马由缰,任船漂流,还忍不住主动抛莲子示爱,当这一场景(意象)被诗笔速写下来,一首独特的爱情诗就产生了。正因为意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使爱情诗这几千年唱滥了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
第三、朦胧委婉,意绪无穷
意象的作用之三,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一把锦瑟,五十弦柱,置于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的意象组合的背景上。拨弄锦瑟,抚思华年,诗人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故去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淡远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以美人香草手法,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毛诗序》就认为,《秦风•蒹葭》这首诗是秦人讽刺其国君未能任用贤能之士,诗中的“伊人”是指隐逸的贤人。
意象独特的民族特色、对诗人个性的反映以及它真切可感的形象美,都使它成为解读诗歌的最佳切入口,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诗歌教学中用意象为学生构建一座解读诗歌的桥梁,让学生跨越遥远的时代,跨越年龄和阅历的局限,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使中学生在解读诗歌时能真正感悟到诗歌的美,感悟到诗人对人生的体验。这样的文学鉴赏活动培养的不仅是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他们的人格品位。
标签:
教学论文
又闻子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下一篇: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