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661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铁骑兵
铁骑兵
杨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流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
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字词 ②谈认识 说感慨 提问题
2、字: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骚乱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扫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
貌,为故事情节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
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
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答案参照“1”)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展开全文阅读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学生例文
那班骑兵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准备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又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便追击过来。骑兵们都胸有成竹,说:“尽管让他们过来,我们这回都不要走散了,免得跟鬼子们兜圈子,浪费精力。”说着,骑兵们冲上前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敌人在下,我军在上,不用抢不用炮,用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不一会儿,敌人被全部歼灭。于是,“铁骑兵”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黄艳梅)
骑兵大队正在艰难的前行。许多人因体力不济而倒下了,但即刻在别人的帮助下又站起来继续前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我们回来了!”所有人都停下脚步。矮个班长飞奔过来,和同志们一一握手,他欣喜地说:“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没想到我们闯过了难关,还将敌人的‘扫荡’给粉碎了。”骑兵们听了,个个欢欣鼓舞。“好样的!矮个班长!”连长说,“不过,革命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努力下去,才能迎来光辉的明天!”(汪维萍)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铁骑兵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永久的悔
下一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