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213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在学习完本单元基本阅读篇目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扩展阅读篇目的教学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激发出探究的兴趣,课余主动去查询资料,消除心中的疑惑。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式学习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二、学生展示
三个同学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理解、自己的困惑等)
三、相互交流
学生根据同学的预习成果相互交流、补充、释疑,做好相关的笔记,并小声朗读诗词。
四、朗读诗词
三个同学分别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五、问题探究
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必须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探讨把握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虞美人》写于李后住被俘将死的前夕,使他的代表作。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个人的生活、地位都一落千丈,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故国之思、人生之痛、亡国之恨,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六、鉴赏语言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把握住了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每首诗词的理解。请大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反复品味,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开始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年谁堪伯仲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等句子的点拨。
七、课后思考
请大家任选一首诗词,从表现技巧的角度写一篇阅读心得,下节课交流。
参考信息:
《虞美人》可从“问答式直抒胸臆”和“新颖、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两方面入手;
《书愤》可从“鲜明的对比手法”入手;
《扬州慢》可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和“对比、拟人手法”等方面入手。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由唐诗的文学地位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诗歌的艺术风格;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2、领悟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4、鉴赏各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体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由唐诗的文学地位谈到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诗歌的艺术风格,引入教学。
1、诗歌漫长岁月——从《诗经》算起,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古诗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先秦——两汉——建安——魏晋南北朝——隋代
①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与散文并列的长河——诗歌,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补历代人民的心田。
②南朝齐梁时代诗人提出“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从此,日常生活的诗化便成为我国文人诗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
2、诗歌古今规律——
源远流长,承前启后。
3、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
4、唐诗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近体诗的高峰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南朝“齐梁体”除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古体诗。
近体诗—南北朝齐梁时期已发端,唐初成熟。
区别———
① 句法
古:每句字数不定,四、五、六(兮字句)、七、杂。每首句数不定,两句、几十句、几百句都有。
近(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四句、八句、排律(长律)
② 押韵
古:灵活。可一韵到底,亦可换韵。偶奇数都可押韵。平仄声韵都用。
近:不换韵。偶数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平声收尾押,仄声收尾不押;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只用平声韵。
③ 平仄
古:不讲平仄。
近:讲究平仄。
例近体诗形式特点
展开全文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说明: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唐朝繁荣背景五个因素,使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叛乱之前一百多年,经济上升导致文化繁荣,安史之乱后文化势头亦无停顿下来。这样的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②隋唐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养料和素材。
③兼容并包各种思想、各民族文化,唐人思想活跃,写诗读诗有群众性基础。
④科举制度促进诗歌创作。
⑤经过八代先驱者努力,五七言古诗成熟,近体诗成型,诗人可自由采用、借鉴,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
① 孕育期——初唐(高宗—睿宗六帝。94年)
诗三千首,诗人三百人,无一流诗人
A、 前三十年(武德、贞观)
B、后六十年(高宗、武后)
②百花争春期——盛唐(玄宗先天元年—天宝十四年。44年)(极盛转衰期)
两派一高峰:
A、两派 雄浑派,或称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等)
清淡派,或称田园诗派(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等)
B、一高峰—李白 俯仰天地的大气,昂扬奋发的情怀
③萧瑟秋风期——中唐(肃宗——穆宗六帝。69年)
德宗贞元十年为界:
A、杜甫——忧国伤乱,开写实之风,抒家园之痛。风格:沉郁顿挫。
B、大历诗歌——讽喻诗高潮,不亚于盛唐,唐诗第二次高潮。(大历十才子:钱起、李端、司空曙、卢纶、韩翃、苗发、崔峒、耿湋、夏候审、吉中孚)
擅长五言律诗,内容浮而不实,感情沉挚深刻的少,但不失风神韵致
元和诗歌——白派、韩派、柳宗元、刘禹锡。
狭义:应酬作品、歌女喜唱的小诗。 广义:求变——矫大历之“浮”,下启宋调
④落日余晖期——晚唐(敬宗—昭宗八帝。83年)
A、前期(三十余年):小李杜、温庭筠
风格—清峻豪迈、健爽悲凉,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衰世的感慨。
B、后期(五十余年):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
风格—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少浑朴,多直露少含蓄,多佳句少完篇,多雕琢少圆融。善体物,以小巧见长。
二、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王维
字摩诘,唐代(盛唐)著名山水诗人。早期因不满朝政而屡遭贬谪,半官半隐,消极遁世。后期隐居蓝田,拜佛念经(佛教徒),弹琴赋诗,世称“诗佛”。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苏轼语)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在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古籍史料: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龙标(今湖南黔南西),故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因安史之乱还乡,途中被毫州刺史闾丘晓忌杀。
诗承建安风骨,风格雄浑,名重当世,尤以七绝出类拔萃,赢“七绝圣手”之称,“诗家天子”美称。后人推与李白“争胜毫厘”(俱神品),与高适、王之涣齐名。留下180多首诗,其中七绝75首,五绝14首。
后人称边塞诗《出塞》为七绝压卷之作。
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佳品《长信秋词》);送别诗(佳品《芙蓉楼送辛渐》;闺情诗等。
边塞诗派:
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始于六朝及初唐,盛于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
盛唐边境战争对国人影响深刻。
王诗歌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又有写守戍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
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勃勃向上 霸气)
盛唐风格 盛唐精神
杜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襄阳(今属湖北)人。与李白成莫逆之交。35岁起困居长安,屡试不第,生活艰辛屈辱。安史之乱投奔肃宗,曾被安禄山俘虏,目睹叛军暴行。后因直谏被贬,不久弃官西去,客秦州,寓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暮年健康状况恶化,住无定所,一直在水上漂泊,卒于湘江舟中。
20岁始创作,45岁(安史之乱)进入黄金期,48岁始创作的丰收期。平生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创作目光主要投向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社会。承《诗经》《楚辞》优秀传统,集先秦以来新旧诗体和各种风格流派之大成,并加以创作和发展而达到高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代表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最高成就。
展开余文
《登高》写作背景
此诗于大历二年秋在夔州写成。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高的。
刘禹锡
(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此后23年的贬谪生涯中,多次迁徙,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表现刚直倔强精神。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刘柳 刘白)。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诗的目的是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李商隐
(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终身坎坷的身世,深虑国运的忧思,雄心幻灭的悲剧,皆赋之于诗卷,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诗绝句,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小李杜 温李)
写作背景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第二课时
三、体读(先听录音;后边体悟边朗读,悟出意境美、感情美、音韵美)
山居秋暝 王维
五律 山水诗
首联: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要读出深远、幽静、清新之感。 (空山——世外桃源)
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物)
读出欢乐明快之感,此幅写生画色调明洁,物芳乃为明志洁。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 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人)
同样读出欢乐明快之感,此幅画和谐优美,写出人和,可见诗人“望政通”之理想.
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诗人(自况)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应读出喜爱、宁静之情。
综上所体读,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七绝 边塞诗 “从军行”:乐府旧题,诗人采用乐府旧题写诗,共七首,此为其中第四首。
此诗交织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集悲凉慷慨、缠绵婉转之情。
朗读基调为悲壮苍凉,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曼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在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境界。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故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他们已融入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此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诗人在诗的开篇便准确地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新绿,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一、 二句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朦暗淡的景中渗透戍边将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及生活上孤独、艰苦之感。
二、 四句直接抒发感情。在惨烈的战斗中,金甲尽管磨穿,但将士报国壮志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登高 杜甫
七律 羁旅行役诗,誉为古今七言诗之冠,四联对仗工整 。
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
沉郁: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与主题内容有关)
顿挫:本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思想感情的震荡。(与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的技巧有关)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注意细节——猿啸哀、鸟飞回)
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注意联想——叶落?长江不尽?)
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悲秋。情景交融)
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无限悲凉之意。国难家愁,悲愁难排。忧国伤时)
意境:苍凉广阔深远
石头城 刘禹锡
七绝 咏史诗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水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三、四句借月来点明“空城”的原因。“旧时月”照见过六朝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景(初唐诗人张若虚“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它越过女墙,看到一座萧瑟凄凉的空城。
意境:空寂
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锦瑟 李商隐
七律 言情诗
全诗基调:哀怨 。与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曾有过奇情深恨 ?)
首联: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借它起兴):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青春之往事。读出年华已逝,怅惘难言之情。
颔联:曾如庄子一般有过美好的梦想(包涵美好情境,却又是虚渺的梦境——梦想), 也如望帝魂化杜鹃那样执著地唱出自己的悲哀(“托”字一写杜宇之托爱心于杜鹃,也写佳人之托爱心于锦瑟——爱情)。读出思念昔日曾有过的梦想、爱情,却又虚幻如梦,无限悲感,难言冤愤之情。
展开余文
颈联: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鲛人泣泪如珠(与瑟有关?“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梦想相思都破灭,只有眼泪)。 蓝田山日光煦照,宝玉虽埋于地下,却化为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只可远看,代表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但迷惘 )。读出回首往事,感情复杂,难言复杂怅惘伤感之怀,理想异常美丽,却无法把握与亲近之情。
尾联: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却,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读出怅惘的苦痛心情。
意境:迷离朦胧。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第三课时
四、 重点鉴赏
山居秋暝 王维
1.鉴赏山间月夜图的艺术手法——
极清新自然的笔调,动静结合,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画面,意境幽静清新(情景交融)。
这一联侧重写物,以物芳明志洁,明的什么志?
对极富情趣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词序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试作比较赏析。
四点:
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有人说这一联侧重写人(山村居民淳厚、朴实风尚),以人和而望政通,你同意这说法吗?这一联采用什么手法写景?
①知人论世 。
②以动写静,正因为山中一切都很幽静,所以竹林浣女的笑声,渔舟顺流而下的声音才如此清晰。
(颔联、颈联是全诗主体。乃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3.能谈谈颔联、颈联所描绘的自然美趣的意蕴吗?
两联描绘的自然美趣,是诗人洁身自好品格的折射,也是诗人高尚情操的折射,更是诗人理想社会的折射。诗人鄙弃官场的污浊,投身大自然的清新,表现怡情闲适之情。
诗中虽无批判官场的片言只语,但可读出以此比照官场的虚伪狡诈、勾心斗角。
有渊明遗风——
只有“空山”这样的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才是自由天地,才符合人性的自然(引出尾联)。
4.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警策句),有了这一个词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意象,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追求极富情趣的隐逸生活的情绪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艺术手法总结——
除以动写静外,诗面采用“赋”的手法,但诗意却用“兴”的手法,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物言志,诗中有画,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鉴赏(手法 语言 意境)
1.诗歌如何描写边塞戍守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地理形势)?
虚写(1、2句想象夸张) 实写(黄沙 战场 荒凉萧瑟)
2.何以写边塞将士的宽广胸襟的?
战斗生活:孤城遥望 百战穿 誓言:终不还
3.谈谈意境。
阔大悲壮(1、2句情景交融 悟出; 3、4句直接抒情 倍感)
登高 杜甫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时世艰难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评论家说,首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两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且还句中对,请你欣赏其精美,其作用。
两句对:风急 —渚清 天高—沙白 猿啸—鸟飞 哀—回
句中自对:上句:天—风 高—急
下句:沙—渚 白—清
精美:千古佳句。画图精美。
作用: “风急”带动全联;两句对,自句对使朗读富有节奏感。
石头城 刘禹锡
1.在写景中寄寓感情
景:石头城,故国没落荒凉——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
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叹世事盛衰无常。
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
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锦瑟 李商隐
1.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尾联写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到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却,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2.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有过美好梦想,却又虚幻如梦;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也如望帝魂化杜鹃那样执著地唱出自己的悲哀。
3.颈联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回首往事的伤感;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写异常美好的理想,但无法把握与亲近。
资料:
一、读诗,中西方诗歌渊源作比较:
1、文明
中国,黄河文明(农耕、家族)——
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农民的心理 小规模生产方式 善良的美德 恬静的生活氛围 农业生产春生秋实、播种收获愿望 精耕细作的劳动态度)
①田园诗 田园诗人(风格特色:纯朴自然; 思想意识:恋土恋乡; 处世哲学:随遇而安;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传统思想:以君为本,怨而不怒,“心肝奉至尊”; 生活艰辛痛苦:为民请命,召唤圣人明君,希望“黄河清”)
②谨慎写爱恋,甚至用病态的含蓄美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比黄花瘦”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
③强烈的反战情绪。
④向往代表农业文明的“桃花源”式的“乐土”。
⑤功利主义倾向,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写现实是为让统治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⑥强调诗律的精细,反复推敲,苦吟精神,呕心沥血创作小巧玲珑的抒情短诗。
西方,爱琴文明——
①大海为代表:人本位,追求自由
②城邦文明:钱本位
城市工业文明: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爱琴文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城市工业文明——现代派)
2、家族:
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忠孝、礼教、三纲五常、安土重迁
西方(西欧)以个人为本位 独立人格、自立自由
二、诗歌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
中国诗史是一个首尾贯注、变动不居的生命之流。
1、三大源头(先秦——两汉)
①《诗经》(包括汉乐府)—儒家诗学体系(贯穿原始儒学精神:人性平等,为政以德,自强不息。不是孤立的纯文艺性质的,运载着整个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的诗歌精神穿越中国诗史的腹地。《诗经》与政治、伦理、教化紧密扣合,采诗原始动机是“观风俗,知薄厚”—典型的现实型文学,入世,以日常人生为写作素材,以人间世事为抒情对象。比兴自由随意。句子质朴无华。儒家经典)
②《庄子》—道家诗学体系(散文,是诗史之源。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这一最高境界乃审美境界、诗意境界。《庄子》充满深情,忧伤处悲痛过人,欣然时得意忘形,乃文学特征。《庄子》创造全新意象,开辟了诗歌的“无我之境”。两汉时代被尘封,汉末大放异彩)
③《楚辞》——楚骚诗学体系(浪漫神奇,意象组接的意境合于现实却又超越于现实。突显比兴审美作用,比兴走向深入,走向系统化。句子追求清词丽句。儒学化)
2、“一(三源融合为一)流”时代(建安——鸦片战争)
①儒释道互补交融,互补中鼎立,再现儒释道不同思想观念。
(儒学在汉武帝时代乃“儒术”,是一个由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众多有利于统治秩序的学说拼凑起来的大拼盘,原始儒学面目全非。 汉末开始,道教成为中国自己的宗教,融合了方仙道、老庄哲学、阴阳五行、谶纬神学、黄老之术和民间巫术——文人道教,士族道教,官方道教。 东汉佛教(无常;无我;一切皆苦,涅般寂静)传入中国,以后有长足发展)
②诗人儒道(禅)互补人格——顺人而不失己:顺从专制主的意志,承认专制体制的合法性,又不失原始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失老庄的超旷逍遥(完型于曹植)。
“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高之境界。”
③情志(众“情”之一)合一。
④诗与音乐分途(南朝“永明体”唐初“沈宋体”——形成“音乐雕塑”之称的古代律诗),不以歌为终极目的,所追求的是语言的美而非“旋律”的美。
三、 物象关情——唐诗艺术鉴赏漫谈
诗是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是什么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诗歌是抒情的,它的本质就是抒情。因此,诗中所用的材料,景也好,物也好,皆与感情相关联,“物象关情”乃诗家之必然。苏轼云:“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是坡公在论述绘画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时说的,然而,这两句话对诗歌艺术来说,也是至理名言。
从创作的角度看,写诗要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表达深致、委婉的内容,高明的作者选取素材入诗,总是包蕴一定的艺术匠心,通过写景、状物、铺陈时事,表达一定的思想精神、情致意趣。“赋诗必此诗”,一定是创作上的败笔;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读诗必此诗”,也必不能领略诗中的奥妙。既然作家的创作考虑到这一层,艺术欣赏也不能马马虎虎,简单从事,应透过诗中的物象,进一步挖掘诗的底蕴。
最容易理解的是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手段。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王夫之《姜斋诗话》也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假如没有“情”,只是客观、冷漠地描写自然景物,并不能成为艺术;诗中的花草,如果不是为了抒情,只能是没有生气的纸花或者植物的标本挂图之类的东西。
柳宗元晚年被贬柳州刺史,有一首律诗写他登柳州城楼的情景: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 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颭”,“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身世。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接下去是遥望之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里由此及彼,由自身念及与自己有共同遭遇的四位永贞革新的战友;思念而不得见,纵目远望,尤其感到山岭、树木重遮望眼;目送江流,强调的是江流之“曲”,似肠一日而九转,情与景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情与景的关系如此,那么,对于诗中写到的“物”呢“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诗人选取事物入诗,也是通过一定物象,借以表情达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思妇在月夜楼头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有句云: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这种景象,正透露了情思。好像明月也有了感情,它与孤寂的思妇共徘徊,不肯离去;而思妇于孤寂之中想抓住什么以慰相思,却什么也抓不着,只有与明月相徘徊而已,表现了思妇情致的缠绵和思绪的不宁。那么,下句的“妆镜台”是否仅仅是月光映照下的一个简单的、纯客观的物象明月普照,为什么独写月照妆台呢古代成语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的人才梳妆打扮的。原来夫妻团聚时,欢乐和美,早有早妆,晚有晚妆,自丈夫远行在外,这位闺中少妇也懒于梳妆了,过去天天用的梳妆台如今更显得寂寞冷落了;而此时月照妆台,妆台就显得十分刺眼,最能致无限遐想:什么时候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再行梳妆呢物象关情,“妆镜台”这三个字并不是简单地表达这个事物本身,它包含了思妇的欢乐、离愁及企盼。
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被“赐金还山”,这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大失败。被赶出长安后,他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感叹人生世途的艰难险阻,写了《行路难》三首,其中有句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心绪茫然。然而,李白心绪苦闷,为什么要“拔剑四顾”呢难道在大庭广众之下,他要杀人么这里“拔剑四顾”就不能仅作字面讲解;如讲成:“李白突然拔出宝剑,左面看看,右面看看”,就把李白讲成神经病患者了。宝剑,宝刀,吴钩,这些物象出现在诗词中,都与雄心壮志、理想抱负相关联,不是正面联系,就是反面联系。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从正面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辛弃疾在建康赏心亭抽出宝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是抒发理想抱负被压抑而不得实现的郁愤情怀。这里李白的“拔剑四顾”,也是从反面抒发了理想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拔剑四顾”正补充证明心绪茫然苦闷的内蕴,这种苦闷不是别的苦闷,而是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政治苦闷。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切勿泥定即景承物之说,为题字所误,认真做向外面去。
切勿为字面所误,“认真做向外面去”,又岂只是诗中的景与物,甚至诗中的地名,有些也是不可“泥定”,认死理的。如《春江花月夜》,写到漂流在外的游子时有曰: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青枫浦这个地名,今在何地一些注本从工具书中找到了它,注出“青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的浏阳河,又名双枫浦”。然而,即使找到它在湖南浏阳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难道游子在“青枫浦上不胜愁”,在别的地方就不愁了么?再说,游子、思妇,是两个虚拟的形象,诗中连姓名、籍贯都没有交代,为什么对游子们的去向写得这么具体、明白其实,青枫浦也是不可“泥定”的,它并非专指某某地,而是诗人虚拟出一个最易引人感伤的地方,借以抒情而已。
最后,再以“物象关情”的思想,赏析一首完整的诗: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王维这首五律,八句诗写了一个狩猎的全过程。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开篇写到了“劲风”、“角弓鸣”。一般来说,劲风会造成射猎的障碍,但对于勇武的将军来说,劲风正是对勇武的一个有力反衬,反衬出将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劲风猛吹,角弓鸣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威威赫赫的声势中引出了将军,烘托得艺术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射猎之地,草已枯黄,积雪也消尽了。草枯,走兽无处躲藏,更显出鹰眼的锐利;雪尽,战马奔驰便少沾滞,更觉轻快。这两句话,表面看只写了鸷鹰、骏马,然而,它不仅仅是写鹰与马,实际上通过写鸷鹰骏马还是写人,写出了将军雄姿英发的威武气概。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是写射猎的队伍忽然卷过新丰市,又回到细柳营。“新丰市”与“细柳营”这两个地名的选择,包蕴了诗人艺术的匠心。“新丰市”自汉高祖刘邦组建这个新市,到了唐代已发展为极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一提新丰市,至少引人两方面的遐想:一是此地产美酒,一是此地是豪侠之士聚集之地。将军带领人马也到了新丰市,就暗含着赞赏将军潇洒的风度和豪爽的英姿。“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屯兵之所,周亚夫以军威军纪严整而深得汉文帝的赞赏。诗中特意写出将军人马到细柳营,就暗示了这位将军不仅会射猎,也是很能治军打仗,像周亚夫一样,能征善战,战功显赫的。
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雕是一种猛禽,飞得既高又远,不易射中,古代常用射雕来标志射箭技术的高超。将军回过头来看射雕处,射猎之场已被沉沉暮云笼罩住了,猎场辽阔,苍茫渺远。将军就是从这个广阔天地里奔驰而来,这不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极其豪迈,极其淋漓酣畅么
综上可知,诗中运用的一切素材,都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关:景关情,物关情,地名也关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王振汉 河北大学中文系)
四、《锦瑟》典故、传说简释
1、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 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2、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后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肺。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诗词三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谈《祝福》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网友来稿)
下一篇:
侧面烘托显神威(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