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65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两首
第4课    毛泽东词两首

【课标导航】

1、品味两首词,初步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通过品读背诵两首词,了解词的一般知识(词牌、过片等)。

3、体悟作者豪迈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自学引领】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创作贯穿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用凝练的语言抒写了一部现代历史的壮美诗篇,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长征路上,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还是经济困难时期,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词中听到时代的脚步声,从中感悟他伟大的人格和精神。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词分别写于1925年和1935年。下面我们回到当时那烽火连天的时代。

(1)《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高涨,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势力进行疯狂的反扑。在中华大地上,是维护黑暗统治走向衰退反动,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长沙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2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的一派大自然瑰丽的秋景,联想到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大家在阅读这首词时特别注意上片的末三句与下片末三句都是问句,其间有什么关系。

(2)《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娄山关是离遵义60公里的一个险要的关口,它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峻拔的山峰间,是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关的周围有三个山峰,都像剑一样矗立云霄,无法通行。只有娄山关一路可以通过,真有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军长征中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离开遵义便向四川南部前进,打算在沪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蒋介石发现了红军的意图,就在长江沿岸集结重兵,红军便改变计划,突然抛开四川敌军,转头东进,重占娄山关、遵义,歼灭王家烈部两个师,击溃敌军两个师的增援部队,获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同时也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1958年12月,毛泽东对这首词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遵义会议之后,中国革命开始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这首词写的就是娄山关战役。上片写拂晓时出发行军的情景,下片写红军傍晚越过娄山关天险的壮丽景象,根据当时背景,这首词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上片是今晨,下片是昨晚。但同学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上片是指向娄山关,下片是面对娄山关也是完全可以的。

自读时要注意体味词中那种略带凄清而绝不哀飒的风气。

【知识窗口】

1、旧体新诗

中国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旧体诗”和“新诗”。毛泽东同志自称他的作品是“旧诗”,那是由于使用了传统的古典格律,是专指体裁而言的,若论内容实质,当属现代范畴。它是用“旧体”写的“新诗”,是“古典形式”的“现代诗歌”。我们一般称为“旧体新诗”。所以界定一首诗是旧诗还是新诗,主要是看其反映的内容。

2、关于词的一些知识

(1)词牌

词牌:是词调的特定的名称,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根据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沁园春”与“忆秦娥”就是词牌,他们基本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联,只是词的形式。一般的词牌有一定的来历,如“沁园春”,传说是东汉大将军窦宪仗势夺走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人写词歌咏其事,歌名便是《沁园春》,以后依其格式填写的词都是“沁园春”。

(2)一字豆、过片

一字豆:又叫一字逗,《沁园春·长沙》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按词的句法称一字豆,“看”直贯以下七句,“恰”统领以下七句,读这两个字,可作稍长停顿或适当地延长。

过片:在双调词中,上下片之间一般有个过渡句,叫“过片”,或放在上片未尾,或放在下片开头,放在下片开头更多些。过片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衔接两个段落。如《沁园春·长沙》,下片开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有承上启上的作用,就是过片。

【要点探究】

1、《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秋景?表现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的?

【提示:上片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蓬勃进取的湘江秋景,写出虽是寒秋但万物在寒秋中争取自由的斗争情景。它象征全国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式,象征生气盎然、昂扬奋发、疾速前进的斗争精神,表现在恶劣环境下,以斗争求生存,求自由的坚强意志。】

2、《沁园春·长沙》下片转到回忆,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人眼前的橘子洲,是诗人年青时与革命战友一起游览和战斗的地方。围绕“同学少年”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遵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3、《沁园春·长沙》上下两片都是以问句作结,两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提示:上片结尾,诗人在深秋寒风之中,面对广阔苍天和茫茫大地提出设问,是要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引起人们对当前形势的关注。这一层用设问为上片作结,给下片提示,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下片也用问句作结,但和上片的设问不同,这个问句是反问,实际含义是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它是全词的收束,明确地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既是对当年老战友的怀念和激励,也是对当年革命者的教育和鞭策,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展开全文阅读
4、《忆秦娥·娄山关》上片如何表现娄山关的晨景?体会“长空雁叫霜晨月”句的精妙。

【提示:上片写大军驰过娄山关的情景,起首二句,仅10字,便把西风凄紧、雁声嘹唳、霜华满地、残月在天,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叠唱过后,“马啼声碎,喇叭声咽”写繁霜铺地的山道上,列队疾驰的战马发出了杂乱的蹄声;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低沉而悲壮的音调。把急速坚毅地驰过娄山关的红军的雄姿,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

“长空雁叫霜晨月”较之初稿“梧桐叶下黄花发”不仅在音律上读来更铿锵(“忆秦娥”二句末字词调要求为仄声),而且所显现的景物也更阔大,并且点染出行军具体的时间是繁霜满地的早春残月在天的清晨。】

5、《忆秦娥·娄山关》下片描绘怎样一幅图景,体会“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境。

【提示:下片又倒转回去写大军正驰向娄山关的情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红军顽强的意志,征服困难的气魄,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面对雄关,昂首遥望,无数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在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的光芒,气象阔大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的情怀。

仔细品味,“苍山”“残阳”非等闲景物,“苍山如海”之景非寻常所能见。这里应在高山之上纵目所能见,实在是高瞻远瞩之景。这里含蓄地写出要从头部署长征大计。即“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出诗人那种豪迈的伟人情怀。】

6、探究“雄关漫道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

【提示:“雄关漫道真如铁”是“漫道雄关真如铁”的倒装,古典诗词因音律等的要求,句中常出现类似的倒装现象。漫道,不要说,不在话下。雄关,即峭拔雄险的娄山关。“真如铁”的“铁”字写出娄山关的坚固,然而这一次对于红军一切都不在话下。据赵朴初说,当年红军过娄山关不是走正面那条狭窄的小道,而是从没有路的地方爬上山头的。这个事实可以使我们更具体的体会这句“而今迈步从头越”,即如今我们从山顶跨过这如铁打般坚固险峭的娄山关,这是何等的气魄?红军坚定的步伐踩在了山头上。当然“从头”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头开始”,这两句既说红军跨越娄山关,又喻指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开始起步向前。】

7、臧克家说,《忆秦娥·娄山关》“整首词的气氛是壮的,可这壮里也多少带一点凄清的意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娄山关是天险,是古战场,红军经过这里又在早春季节;因此在景物的描写上多少带点凄清意味。另外背景介绍中提及遵义会议后制定的会师北伐的战略计划都未能实现。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但身兼革命统帅的诗人不能不感到沉重。所以“马啼声碎,喇叭声咽”,所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正是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但此词虽然风格独异而带一点凄清意味,但决不给人以衰飒之感,这点凄清反而更能衬托出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更能显现出诗人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

【一课一得】

本课之得重在背诵两首词,在背诵中不断加深对词的意境的体会。

许多同学都不喜欢背东西,要知道背诵是加强语言积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只有先背诵大量的诗文,然后才可以融会贯通,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这样的积累,出口成章自然就不是难事。有了深厚的积累便有了深厚的底蕴。那么在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高中阶段,同学们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切忌死记硬背。要运用理解记忆法,如背诵《沁园春》这首词,因为你已经掌握了词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内容,所以背的时候,你要进入词中,要借助联想和想像,仿佛你就是独立寒秋的诗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思索中国的前途的。这样,就不难背下来,对词的理解也就不断加深了。

【达标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   )        船    舸(   )        寥廓(   )        峥    嵘(   )

遒  劲(   )        浪遏飞舟(   )        呜咽(   )        残阳如血(   )

2、选字填空

         江碧透(漫,满)        万类霜天         自由(竟,竞)

         茫大地(沧,苍)        粪土当年万户       (侯,候)

3、默写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忆          。恰          ,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          ?

(2)        ,      。霜震月,          ,          。          ,              。从头越,          ,          。

4、品读《沁园春·长沙》,体味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试回答下列问题。

(1)“层林尽染”的“染”字用得很高妙,说说妙在哪里?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与“翔”字若换作“飞”与“游”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3)“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字,本意为失意,在这句中是什么意思?

(4)“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在语法上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句话?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有什么特点,这句话对全词有什么意义?

5、品读《忆秦娥·娄山关》,回答以下问题

(1)“长空雁叫霜晨月”与“梧桐叶下黄花发”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马啼声碎,喇叭声咽”写的是什么景象?

【能力提升】

阅读毛泽东词,然后回答问题


展开余文
贺新郎

 赠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以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贺新郎”是            ,“赠杨开慧”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告别的心情,表明夫妻间最真挚的深情,下片写送行时的情景,相期一心为了革命作出贡献,迎接重逢欢聚。

B、“挥手从兹去”一句“挥手”表示告别的动作,兹,“今”,“现在”的意思,“去”,“离开”的意思,这一句干净利索,简洁明确地说明分离在即。

C、“人有病,天知否?”一句意为“别人攻去我们,天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

D、“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是写送行的路人,冬天的清晨,寒气逼人,经过清水塘边,天上还挂着残月,更加深了送别的伤感。

3、显示全词感情高潮的句子是(   )

A、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B、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C、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D、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4、此词为夫妻惜别的爱情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

A、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B、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重比翼,和云翥。

C、今朝霜主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D、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5、对送别的地点、时间、氛围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横塘,秋天,凄惨               B、码头,深秋的早晨,凄淳

C、不能确定,秋天的晚上,凄然     D、东门路、横塘,冬天;肃条

6、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词句是哪一句?

【拓展创新】

相传李白也写过一首《忆秦娥》,词是这样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后人推之千中数一的神品,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逐关千古登临之口。”再读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比较两首词的气象,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看法。(400字左右)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