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974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黔之驴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学法引导
学生自读全文,实施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迁移,联系上学期学习的《<伊索寓言>两则》作比较阅读,把握寓言的特点,再用反向思维去多角度解读寓意。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难点:
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重点字词;②《成语词典》对“黔驴技穷”的解释;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强化诵读训练,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同的含义。
2.准确直译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掌握重点实词,准确直译文章。
3.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并解题。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教师补充说明。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再次训练。
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
(口阚)——怒吼。跳踉——跳跃。蹄——踢。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六个层次分出来。并找出各层
次中表明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①以为神 ②憖憖然 ③甚恐
①蔽、窥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 ⑤益押 ⑥技止此耳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4.把握文章主旨。
问: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
虎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也不能改变它被吃掉的命运。
黔驴技穷,比喻那些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5.请同学复述课文,并在末尾讲明寓意。
(四)总结、扩展
《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虽然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无德无能。作者用寓言尖锐地讽刺了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黔之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道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请同学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三。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黔之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黔之驴
下一篇:
松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