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81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广东版选修5《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江门市新会第Y中学 jiacy

      【教学设计思想】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 骢 倩(婧) 迍 钏 靥(魇) 揾

      谂(捻) 携(隽、镌) 泠(伶、拎) 霭(蔼、谒) 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展开全文阅读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展开余文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教后】

      从教一年来,《长亭送别》的语言是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本来它是戏剧单元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时最初只分配1个。我反复读了文章,觉得这应该好好地让学生感受一下它那语言的魅力。另外,这也是这个单元唯一一篇中国本土戏剧。现在中国戏剧衰落了,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它的艺术档次在西洋话剧之下。所以,我更改了原来的安排,分配它两个课时。我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民族戏剧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结构的梳理,而把重点放在语言(曲词)的品味上。这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了《长亭送别》的黄梅戏片段,还让学生看了相关的图片,在安排上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两堂课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都承认在我的引导下能很好地进入曲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而且他们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唯一遗憾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主要归咎了他们的古诗词基础薄弱和我在引导上不够具体。

      上课的时候深深感到了激情的释放,回味时才发现,其实漏洞、缺陷很多。

      2005年11月

      作者邮箱: lichao99012@21cn.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广东版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广东版选修9《马钧传》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广东版选修5《张中丞传后叙》(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