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879  
标签:教学论文
为……之所是被动句式——也释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likegang  

      赵丕杰

      李占才同志《读教材札记二则》一文(《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11期》),对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把苏洵《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释为被动句提出异议,认为“为……之所”不是表示被动的句式,“所劫”是“所”字结构,“秦人积威”是“所劫”的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并将此句译为“却成了秦国的积久的淫威所挟制的对象”。

      这个争论由来已久,例如黄岳洲先生早在70年代就曾指出:“只有‘为……所’式,没有‘为……之所’式”,如果把这句话看成被动句,“之”字就没有着落了(见《文言难句例解》,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所以至今仍然有人提出这类问题,恐怕主要是因为持被动句说的同志并没有从古书中找出根据,证明“为……之所”也是被动句式。

      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被动句式研究的深入,“为……之所”这种句式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吴金华同志《南北朝以前的“为……之所》式(载《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4期)、唐钰明同志《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二文,用大量例句和统计数字证明“为……之所”也是古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形式。这种句式大约始见于战国末年,两汉续有所见,六朝时期更多起来。据唐钰明同志所见,西汉有2例,东汉有4例,六朝有47例。在这种句式中,“之所”的语法功能与“所”相同。王力先生说“例不十,法不立”,看来这条“法”是可以立得住的。下面略举数例以明之:

      ①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管子·枢言)

      ②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载……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人之所贼。(贾谊集·惜誓)

      ③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偃薄。(汉书·王吉传)

      ④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噉乎?(潜夫论·边议)

      ⑤肃宗所幸潘嫔,以轨为假父,颇为中宫之所敬惮。(魏书·阉官)

      例①“为人之所制”犹言“为人所制”,此句倘译为“有控制别人的人,也有成为别人所控制的对象的人”,就未免太别扭了。例②“为蝼蚁之所裁”犹言“为蝼蚁所裁”。以下诸例同。

      据此,则《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也应视为被动句。这样理解“不仅上下文意通顺”,而且有理有据,决不会像李占才同志所担心的那样,“陷入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中”。

      当然,把“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理解为“成为秦人积威所劫之对象”,也可以说得通;甚至连“为人所杀”也无妨理解为“成为别人杀戮的对象”。马建忠就是把“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这一典型的被动句释为“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的(见《马氏文通》卷四受动字四之二)。因为“为……所”式本来就是由“成为……所……的对象”这个意义发展演变而来的(说详王力《汉语史稿》)。但是当我们确认“为……所”已经发展成为表示被动的固定格式后,就不必再把“卫太子为江充所败”理解为“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了,所以杨树达才在《马氏文通刊误》中指出马氏此解之不妥。同样,当我们已经确认“为……之所”也是一种被动句式时,自然也就不必再像李占才同志的解释那样绕弯子了。

      不过应当说明,“为……之所”式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古文中已经罕见。苏洵使用这种句式,大约同在“思厥先祖父”句中用“厥”不用“其”一样,也是刻意仿古吧!

      
标签:教学论文 为……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珠联璧合各放异彩——两篇《六国论》对照赏析
下一篇: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