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09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解答排列句序题(教师中心稿)
如何解答排列句序题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中学    史亚军

在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排列句序的题目。例如20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试题(5)

    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多分为外宅和内宅两部分。                                     

①    外宅为宾客居住,内宅为主人居住。

        ②    垂花门为四合院的二进门,俗称“二门”。

        ③    内外宅之间用一堵墙隔开,这堵墙上的门通常用垂花门。

    ④    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

A  ③①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多种排列的选择题、一道横线的排序题等。如上一道题就是典型的多种排列的选择题。因为它能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来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判断能力。而有部分考生常常容易失分,因此有必要来简单地谈谈如何解答排列句序题。

句序就是众多句子的排列次序,这种次序必须符合内容表达的需要;排列句序指的是将次序混乱的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语段内部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段意义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准做对这类题目呢?

结合平时研究分析,解题要领可概括为九个字:抓标志,理规律,探逻辑。

抓标志:主要是指抓语言上的标志。有时间转换标志,如“以前”、“现在”、“将来”等;有空间转换标志,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有逻辑转换标志,如“首先”、“其次”、“最后”等。语言标志可谓多种多样,不可罗列尽举,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中多加留心和积累。

理规律:就是要使语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物质到意识再由意识到物质等为序进行排列。规律是隐含在文字表述中的,因此只有认真仔细地读懂语段所表达的意思,才能理出其内在的规律,才能排出正确的句序。

探逻辑:就是探明语序内在的逻辑性。逻辑就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思维的规律性。如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往往表现在其萌发、产生、发展、兴盛、衰微、消亡的过程;如揭示思维的规律性,往往表现在混沌、启蒙、发展、鼎盛、终极的过程。逻辑往往不象规律那样易清理,它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悟出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而排出合理的句序。

如2005年泰州市语文中考试题(6)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①  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②  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③  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④  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仔细揣摩这道题,选段是一幅日落秋景图,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逻辑:秋林映落日,作者抒情怀。夕阳如血,

酡红如醉;情因景生,薄暮生凄楚,伤感泪满怀;人醉动人景,情愿把情凝。依照这样规律,借助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情感变化的过程,不难推出准确答案:B ④③①②   。另外关联词“却”、“而”、连词“又”和指示代词“那”同时有助于前后推敲,上下联系。

如2005年盐城市语文中考试题(5)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③④

仔细揣摩这道题,选段是一幅海山远观图。阅读提供的四个句子,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逻辑:作者落墨在海,却以山来衬托海。山海相映,动静互衬。从横线后紧接的句子来看,描述主体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故②句应在横线的最后,这样语意才紧密相连。再看另外三句,后写大海,前必写山,这样才能前后照应,一一对应。①句中喻体病牛,本体只能是青山,而不可能是大海,因而④必定在①前。同时也体现了由远山到近海的规律。因此,答案不难推出:C  ③④①②


展开全文阅读
再看20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试题(5),按照这九个字来解答,就比较好做了,略加推敲,答案就出来了:D ①③②④。

当然,题型多变,方法不拘,大致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解答:首先找出首尾句,其次根据语言外部信息,诸如上下句首尾衔接语、指示代词、关联词语、逻辑联系等进行分群归类,最后综合审视,确定排列顺序。

                地    址 :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中学     史亚军

                邮    编:  224248

                电    话:  0515-5461269     13770261490

              邮    箱:  syjdt@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如何解答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在生活中醒悟(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前铺后应重章叠现(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