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30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网友来稿)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级中学 郭辛林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三、初读 1、范读正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知道所怙(hù) 兄殁(mò)死亡南方 省(xǐng)坟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①匆忙,急②惊慌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葬时下棺入穴,即下棺入土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汴(biàn):河南开封的别称 飨(xiǎng):用酒食款待人,泛指请人享受,一说鬼神享用祭品 孥(nú):①儿女。②妻子和儿女 嗣(sì):①接续,继承。②子孙,继承人敛(liàn):同“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衔(xián):用嘴含,此文为“怀着”。

2、词语

羞:“羞”通“馐”,美味食物。 世:“世”通“逝”,死去。 兆:坟地,坟墓。

曷:“曷”通“何”,什么。 怙:依靠。 戎:军事、军务。 尤:怨恨。

果:成为现实,实现。 旅:旅居,在外地。诚: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抱:忍受 。 比:近来。

殒:死亡,这里指损害。 吊:抚慰。 抑: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还是,或者。

3、整体把握

1、大意: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展开全文阅读
2.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①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板书:悲情之始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④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板书:推测死因.安排后事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板书:痛海之极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悉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研读第一部分(1--3)

(一)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时羞之奠(馐) 不幸早世(逝)

(2)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 将成家而致汝

(3)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形作名,诚意) 汝又不果来(副作动,实现,成为果实) 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将成家而致汝(使…致)

(4)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二)内容提示: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 1 段:此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 2 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三)重点研读和诵读: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第二部分(4-9段)

(一)重点字词句

1、注意下列加黑的词语:

(1)通假字:皆康强而早世(逝) 其信然邪(耶)

(2)古今异义:虽然/志气/几何/成立

(3)词类活用:视(名,视力) 病者全乎(形作动,保全) 旦暮(状)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家业)夭其嗣(使…夭)

苍苍(形作名,黑发)者欲化为白(形作名,白发)矣

(4)虚词“其”: 其能久存乎 其信然(大概) 其无知 (如果)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然乎?其不然乎?

(5)特殊句式: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二)内容提示:写十二郎之死。

第 4 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5 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之情。 

第 7 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 8 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 9 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二、重点揣摩第5段虚词的作用

揣摩文章第5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点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1、研读第三部分; 2、总结全文,鉴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一、研读第三部分(10-12段)

(一)重点文言词汇:1、通假字:敛不凭其棺(殓) 以待馀年(余)

2、其它词语:吊汝之孤 以待终丧 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窆不能临其穴

长吾女与汝女 尚飨

3、虚词“其”:其又何忧! 曷其有极?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4、虚词“以”:取以来 以待终丧 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5、特殊句式:生不能相养于共居。 其又何忧!

(二)内容提示:  第 10 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 11 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 心愿而已。

第 12 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总之,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

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

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特点 

1、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叔侄情深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噩耗传来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祭奠亡灵 

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展开余文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1)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2)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3、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本文却不拘格式,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和莫大哀痛。

总之,《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

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

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

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

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

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

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

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

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附 祭文: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祭十二郎文》译文

年、月、日,季父(叔父)愈闻汝丧之(助词,取独)七日,乃(副词,表间隔之长,才、这才。作“这才”解时有的表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能衔(含,怀着。衔恨、衔冤)哀致(表达、献出,致敬、致谢、致歉、致辞)诚,使建中远(形作状)具(备办、准备)时(形容词,应时的)羞(通“馐”,美味食物,又“珍”。)之(指示代词,这、这一类)奠(名词,祭品),告(告慰)汝十二郎之灵(在天之灵):

呜呼!吾少孤(幼而丧父),及(介词,等到)长(动词,长大),不省(明白、知道,不省人事)所(所动结构,所怙=怙的人=父亲)怙(依靠,怙恶不悛,失怙:丧父。),惟兄嫂是依(“惟…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前为前置宾语,后为动词,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马首是瞻。相同情形的是“之”:惟其疾之忧、惟此之慎、惟鱼之念、惟陈言之务去、惟命之从)。中年兄殁(死亡,同没。)南方,吾与(连词,和)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不久,后来,是“既而”的省略。)又与汝就食(谋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名作状)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承(继承、接续)先人后(后嗣)者(助词,句中停顿),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代)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连词,表修饰)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这,这两个人。)而已!”汝时(副词,当时)犹(副词,还、尚)小,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懂得、明白)其(代嫂子)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副词,初次、第一次)来京城。其(代词,那)后四年,而归视(探视、探望)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省视)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探视、探望)吾;止(留居、停留,“望门投止”)一岁,请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其孥(妻子儿女,指家属,“妻孥怪我在”)。明年(古今异义词,第二年),丞相薨(古代侯王死亡,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吾去(离开)汴州,汝不果(复合虚词,一作未果,表事实与预料不相符合,“没有能够”、“没有实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来。是年,吾佐戎(辅佐军务)徐州,使(派遣)取汝者(代词,…的人)始(副词,才、这才)行,吾又罢(停职)去(离开),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介词,在)东,东亦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也,不可以久(副词活用为动词,久居);图(打算、考虑)久远者(助词,句中停顿),莫如(复合虚词,不如,不及、比不上。“莫”为否定副词)西(名作状)归,将成家(古今异义词,安家落户)而(表承接)致(使……来,招引、引来)汝。呜呼!孰(疑问代词,谁)谓(以为、认为,引申指预料、料想)汝遽(副词,仓促、匆忙、急忙)去(离开)吾与汝俱少年(古今异义词,青壮年),以为虽(即使、即便)暂相别,终(副词,终究)当(副词,表情理上应该如次,应当、应该)久与(介词,和)相处,故(连词,因此、所以)舍(丢下)汝而(表承接)旅食(在外地谋生)京师,以求升斗(比喻极微薄)之禄;诚(假设连词,如果真的、如果确实)知其(代词,那、那样做)如此,虽(连词,即便、即使)万乘(本义借代大国,此指及其富贵、封邑广大)之公相(共卿宰相),吾不以(介词,因、因为)一日辍(停止,指丢下、离开)汝而(表承接)就(动词,往、到、去,指就职上任。)也。

(3)去年,孟东野往。吾书(名作动,写信)与(动词,给)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转折连词,可是、但是)视(名词,视力)茫茫(模糊不清、昏昧不明),而(连词,并且)发苍苍(斑白、灰白),而(连词,并且)齿牙动摇。念诸父(伯父叔父辈,“迨诸父异爨”)与诸兄,皆康强而(转折连词,但是)早世。如吾之(指示代词,这、这样)衰者(代词,…的人),其(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哪里)能久存(存活)乎?吾不可去(离开,指去职),汝不肯来,恐旦暮(复合虚词,表动作行为将在近期的某一时刻突然发生,“不知道哪天早晨或晚上”)死,而汝抱无涯(边际、极限)之戚(哀伤)也!”孰谓少者(代词,…的人)殁而(转折连词,可是、但是)长者存,强者夭而(但是)病者全(形作动,保全)乎!

(4)呜呼!其(连词,与后面的“其”构成选择问,“是…还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信(①形容词,言语真实、可信,真实;②副词,确实、真实、果真)然(①形容词词尾②代词作谓语,“是这样”)邪?其(同前)梦邪?其(同前)传(动作名,传来的消息。)之(助词,取独)非其(助词,无义)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德行美好)而(却)夭其(代词,指吾兄)嗣乎?汝之纯明(纯正明智)而(却)不克(助动词,能够)蒙其(代词,亦指吾兄,为十二郎的先人)泽乎?少者强者而(却)夭殁,长者衰者而(却)全存乎?未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为)=能够+认为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报丧的书信),何为(为什么)而(却)在吾侧(身边)也?呜呼!其(代词,那)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其嗣矣!汝之纯明宜(应该)业(继承…的家业)其(代词,他的)家者(助词,的),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天意)者(助词,句中停顿)诚(副词,确实、真的)难测,而神(神明)者诚难明(明了)矣!所谓理(天理)者不可推(推求),而寿(人的年寿)者不可知(预知、猜测)矣!

(5) 虽然(古今异义词,虽然这样、虽然如此),吾自(介词,从)今年来,苍苍者(代词,代头发)欲(副词,将要,“鸡鸣外欲曙”,“漫卷诗书喜欲狂”,“山雨欲来风满楼”;另助动词,“好象要”,“对此欲倒东南倾”、“山青花欲然”。)化而(表并列)为白(形作名,白发)矣,动摇者欲脱而(表并列)落矣。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日益(复合虚词,一天比一天、一天天地)衰,志气(古今异义词,精神状态)日益微,几何(古今异义词,复合虚词,多少、多少时间,常作谓语,需调整语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从汝而(表修饰)死也。死而(假设连词,假如、如果)有知,其(代词,那)几何离(主谓倒装,即“离几何”。);其(假设连词,假如、如果)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代词,指时间)无穷(形容词,穷尽、尽)期矣。


展开余文
(6)汝之子始(副词,刚刚、方)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幼小需提抱,指幼儿)者,又可冀其成立(古今异义词,成人自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7)汝去年书云:“比(副词,近来、最近,复合虚词有比来、比者)得软脚病,往往(副词,常常、经常;另副词,表到处、处处,“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而剧。”吾曰:“是(代词,这)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形式宾语,不译,“珍宝尽有之”)。”未始(复合虚词,不曾、未曾)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当成是”、“认为…是”)忧(名词,可忧虑的事)也。呜呼!其(副词,通“岂”,难道)竟以(介词,因为)此而殒(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代词,你的)生乎?抑(选择连词,还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子于人欤?”)别(副词,另外)有疾而至斯(代词,这,这个地步、这个结局)乎?

(8)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介词,同“于”,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操悉浮以沿江”)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语气词,含有不确定、大概的意思)东野之使者(古今异义词,派却的人)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副词,才、这才)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应付)之(代词,指孟东野)乎?其(选择连词)然(代词,这样、是这样)乎?其(同前)不然乎?

(9)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目的连词,来)待终丧,则(连词,那么)待终丧而取以(同“而”,表承接)来;如不能守以(表并列)终丧,则(那么)遂(副词,立即)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副词,终究)葬汝于(介词,在)先人之兆(同垗,坟墓),然后惟其(代词,他们,指奴婢)所愿。

(10)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目的连词,来)尽哀;敛(通殓,装殓)不凭(临,亲临、来到)其棺,窆(棺材下葬)不临其穴。吾行负(辜负、对不起)神明,而(表因果)使汝夭!不孝不慈,而(表因果)不得与汝相养以(连接,表修饰)生,相守以(表修饰)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副词,确实、实在)为(做、造成)之(代词,代这样的结局),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又何尤(责怪,“怨天尤人”。“何尤”,宾语前置)!“彼苍者天”,“曷其(复合虚词,曷,代词同“何”,表反问;其,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常用来询问时间、原因,“什么时候”、“为什么”)有极(名词,尽头、极点)”!自今已(通“以”,即“而”)往,吾其(语气词,表揣测,大概)无意于(介词,对)人世矣!当求数顷之(音节助词)田于(介词,在)伊、颍之上,以(目的连词,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希望,“幸可广问讯”)其成;长(动词,养育、抚养)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1),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其他问题:一、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二、第四段写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 关系?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三、7—9段,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感什么,又叹什么?

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四、10—12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

六、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 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本 文 线 索 和 思 路

本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思路的发展: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前提)→ →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悔恨和强烈的感情震荡(发展) → →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至高点(高潮)

中 心 思 想:作者通过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艺术特点 1.不拘常格,破骈为散,以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由抒情。2.真挚的感情、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催人泪下。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在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3.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的语言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交织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 作者邮箱: guoxinlin@126.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祭十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