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67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兼词用法浅析(网友来稿)
湖北郧西三中 幸晓艳 闻冠军

      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诸”“盍”“焉”“旃”“叵”“耳”等。

      一、诸

      1、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以上两例中“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中“之”代“土石”,“于”当介词“到”讲。例②中“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当介词“向”讲。

      2、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例如: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

      上例中“诸”用于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文所说之事,“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二、盍

      “盍”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例如:

      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

      上例中的“盍”即为“何不”的合音,可译作“为什么不”。

      三、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

      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③、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上述例中的“焉”可分别译作“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等。例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旃

      “旃”为“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例如: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唐风•采苓》)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五、叵

      “叵”为“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例如:

      ①、白云叵揽撷,但觉沾人衣。(范成大《黄罴岭》)

      ②、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六、耳

      “耳”为“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标签:教学论文 文言兼词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为何自杀(网友来稿)
下一篇:文言词尾用法小议(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