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736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精辟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义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个共同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即本文的文题。

    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重点阐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的背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更具划时代意义。第二部分内容是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本分内容从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三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深人浅出.说理精辟透彻,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深刻的理念,但是读起来却让人不感深奥费解并且令人信服。其特点有二:

    1.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与胡萨克总统的谈话中准确地道出时代特点,指出变化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联系自身的问题——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协调,封闭,自我孤立。指出中国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自今国内虽有变化,但力度不够,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还处于落后的状态,而正是这一落后的局面,促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第二部分首先从我国已经耽误二十年这一惨痛教训论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从农业方面举例证明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又从教育方面论述强调重视科学技术就不能忽视教育,然后重点谈到重视知识分子,全面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待遇。阐明重视知识分子就是重视科学技术。最后上升到战略方针领域高度,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本文语言通俗意远。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凋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又如,“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

    这是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政论文,面对如此深刻的理念,凭他们仅有的政治素养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决定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中出发,从实际观察中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关注生活、查阅资料,然后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起到帮助的作用。

    因为此文语言颇具特色,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查找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资料,将其制成知识卡片,并思考生产力的作用。    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并准备以下的材料:1.采访家长或邻居,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2.上网查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关资料。   

    (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内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从现象上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学习这一篇较难理解的政论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导人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的MTV,回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导入新课。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教师采用谈话的口吻读文章,体现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思考:两篇谈话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明确: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学生自读,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在课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明确:(1)“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这句话从农业问题的出路方面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拿中国来说,五卜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_卜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这段话通过拿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充分论证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科技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句话从科技投资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方面论证了解决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重要性。


展开全文阅读
    (要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之中。)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仿佛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明确: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六、拓展迁移,交流材料    

    学生将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交流,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认识。

    (学生结合实际,由课本拓展到课外,实现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升华,是学生对文章内涵、语言的进一步体会与学习。加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回去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议论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尝试,它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以往议论文教学对于文体知识的讲解,代之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传达的科学思想,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文本,重视作者观点的提出与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保证了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文章,并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布置的课前预习,安排学生分析身边的生活实例,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结合,学生讨论的兴趣增强,也体现了新的语文教学观所提倡的语文学习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查阅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实求知的品质。

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地、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纳综合提出观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其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发现,去探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拓展,用已知去探求未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以形成其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作为一堂尝试课,它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进一步去改进,但是,它激励了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加强学习,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17  神奇的纳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介绍纳米、纳米技术的文章。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妙前景。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纳米”等科学术语外.在内容上更突出介绍纳米的神奇,对此作家将纳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大批的举例使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前景。

    文章虽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但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探求科学的品质也是义章要表达的又一重点。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纳米神奇的介绍,还传达出先进的科学思想。此文难度不大,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文章的说明重点,体会文中的科学精神。然后借助网络丰富对“纳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纳米”,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名词。“纳米技术”是继互联网、基因之后人们关注的又一大热点。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要想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何佳写的《神奇的纳米》这篇文章吧。

    二、朗读课文,弄懂几个新概念。    

1.全班朗读课题,谈谈你读过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题目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内容:什么是“纳米”?“纳米”神奇在哪里?教师可将这样的问题板书出来,以便于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样的问题。)

    2.学生带着板书出来的问题朗读全文。

    3.学生自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纳米”?(2)什么是“纳米机器人”?(3)什么是“纳米技术”?(4)“纳米”神奇在哪里?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l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机器人: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机器人。纳米技术:在0.I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加工的技术。纳米的神奇之处在于: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设计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传统外科手术切除脑垂体和用纳米技术切除脑垂体作了比较说明,可教学生用表格(见附录)方式筛选复杂的信息,轻松掌握重点。而且,这一细节让学生对抽象的纳米技术有了形象的概念,为后面体会文章技巧作了铺垫。

    三、再读文章,品文章技巧    

    这篇短小的科技说明文将“纳米”、“纳米技术”这样一些专业术语以及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连我们这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饶有兴趣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你们说说作家用了什么妙招?并依靠文本作出说明。    


展开余文
    1.减少专业术语的出现。    

    2.借助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深入浅出的阐述抽象的理论。

    3.多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科普读物深人浅出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其中要对学生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写作科普文章语言除了生动、活泼外,准确是必须做到的。    

    四、仔细思考,讨论几个关于“科学”问题

    1.科学研究是为了探求事物的真相、规律,它要求我们必须有严谨求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像作者这样的想象合适吗?    

  2.你认为科学研究需要哪些精神?

  (这一环节可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设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想,即: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有严密的理论探讨,要为想象找科学依据,想象才能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还需要有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走出课本,多一些了解。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找更多关于“纳米”的新信息,办一期“纳米情报站”的班报。

    (设计此环节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巩固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后记】

    十二三岁的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新鲜名词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纳米’’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近几年由于科学家的不断研制,纳米技术才将这一概念慢慢变成了现实,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这使得学生对“纳米”并不感到陌生;但纳米技术可使许多传统产品神奇般的“旧貌换新颜”,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妙而多彩,这又给,“纳米”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使得学生对它有了较高的了解欲望。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这篇文章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这虽然是一篇介绍高科技的说明文,但由于作者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没有进行深奥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形象来解释“纳米”。如:在医学上,外科手术不用手术刀,而用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清除病灶,不流血,病人无痛苦;在日常生活上,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沙窗会自动送入新鲜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计算机能力已精确到原子水平;在航空方面,用纳米制造卫星可以将数百万颗微小卫星送人太空。这样的写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加强,他们完全被纳米的神奇所吸引,对纳米世界产生了无限的神往。可是,学生通读一遍后除了兴奋外,对“纳米”、“纳米技术”这些基本概念却非常模糊。我知道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太懂得如何掌握文章的重点。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步骤,在读过题目后再次阅读全文,这次的阅读效率提高了很多。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当然,最让我满意的还是他们群策群力创办的“纳米情报站”。对于课文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学生对“纳米”的探求却刚刚开始,他们翻阅图书,进人网络,请教家长……他们乐此不疲,成果也很斐然:新加坡合成了世界首例纳米碳“墙”,我国研制出“纳米自洁净玻璃”,碳纳米管是贵比黄金、细赛人发的“超级纤维”……资料倒是找了不少,可学生却只想着粘贴,版面不够就加大,再加大。这时,我启发他们用课堂上学的找关键语句提炼重点信息的方法。他们再次归纳内容,剪辑材料,其中,关于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版就分成了纳米让家居更清洁、纳米让生活更便利,纳米让我们更健康三小块。和以前比较,内容更丰富,板块更明晰。他们还特别做了一个“纳米幻想”板块.这一版块让我惊讶于学生的想象和对科学、对生活的热爱。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兴奋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起来,引起兴奋的因子是好的文本。如果文章陈旧,严重滞后于时代,学生既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又不能产生心灵的顿悟,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太难,较多的高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他们的阅读信心就会受挫,这样也会使他们丧失对兴趣。没有了兴趣,阅读方法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无从谈起:没有了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寻找、筛选好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切实抓住这一点不放,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鲜活起来,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l 8  甘露的秘密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阐释甘露来由的科学小品,作者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明了甘露形成的原因。甘露形成的原因由于人们不断探索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知道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有一个由迷信到科学、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再收集一些资料以求拓展,应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都是一个难得的范本。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l一3自然段,以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渲染了甘露的神秘光环.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中第l自然段说明了甘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征。第2自然段更说明了甘露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第3自然段描绘了帝王筑承露盘以求上天赐露,表明甘露在他们心目中神化了的地位。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段概述,后一自然段历述两位帝王,指出他们造承露盘将永远得不到甘露,为下文揭秘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第4—8自然段,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其中第4自然段一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只不过是蚜虫排泄物”,揭示了甘露的“神秘面纱”,而且这个结论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第5自然段开始介绍了蚜虫的种类、数量、为害方式等一系列知识说明其为害不轻。第6自然段使用了较为详细的方式说明了蚜虫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并科学地说明了排泄的成分,证实了其确有营养成分。第7、8自然段从明代到现在进一步说明了蚜虫排泄物的危害,照应了前三自然段中古代昏庸帝王的荒唐司笑。

    第三部分是第9一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分别写了蚂蚁与蚜虫形影不离、担当警卫、搬运工、保姆等,指1ti蚂蚁与蚜虫的生物链关系,发人深思。

    应该说,本文作为科学小品在宣传知识时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章不仅描述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而且用词准确、符合作者及读者的感情,是一篇成功的科普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一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安排]

    1.两课时完成,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蚜虫的资料,以备交流。

    2.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用抓重点句的方法进行。

    3.初步懂得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4.课内课外相结合,扩展开拓学生的视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那些方法?

    [请学生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入手,科学而灵活地引导]

    二、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发言中极易找到第4自然段这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而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进行整合,最后概括得出: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③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本题目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本文结构的能力,本文按照关键句“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的出现可判定l至3为一部分,同时又按照讲述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可把9至ll放在一块,于是文章按以上标准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讲古代人的对“甘露”的迷信程度;第二部分(4-8)揭示“甘露”的秘密;第三部分(9一ll)进一步揭示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三、讨论、探究

    ①“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②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题要求学生了解,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道“所以然”。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③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展开余文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五、交流信息

    ①分组讨论:通过了解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蚜虫的信息,我们上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有关蚜虫的信息,那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信息,获得更多的有关蚜虫的知识。

    ②学生交流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其整合资料,以备下一步的交流。

  六、教师小结

  ①先请学生按小组上交结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适当小结:a.关于蚜虫分类;b.关于蚜虫形态及生活习性。

    ③同时整理有关蚂蚁的相关知识。

    [选择与蚜虫有关的资料交流]

    七、分组探究

    ①我们学习本文,学到了大量有关蚜虫的信息,而作者是以揭密“甘露”人手的,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②本文写到蚂蚁和蚜虫关系如此亲密,而蚜虫是害虫,这样一来,我们该如何对待蚂蚁与蚜虫的关系?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八、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得到: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②用词准确;③富有情感。然后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九、小结、扩展   

  ①教师小结学习本文的心得;②以作业扩展学生视野:课后一、三。

【教学后记】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宣传科学知识时,一改过去说明文的单调枯燥,能很好地针对非专业人士的学生群体,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所以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比较爱读。教师恰好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明白科普文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这个特点,获得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是本文教学能够成功的首要前提和第一收获点。

    在教学时,学生往往能够说出他认为好笑的一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句子,但是这也是一个不太科学的句子。教师必须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下面几段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正确的科学知识,义明白得到正确知识的步骤。使学生在得到正确结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本义教学成功的第二点。

第三,学生在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理的时候,往往把文章的层次理得过大,大部分同学是前三段为一个层次,后面统统作为一个层次,分段的标准没有把握好,特别是不明白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实际上是讲的大自然的生物链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特意强调,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结构,又强化了文章内容。

    第四,本文内容的教学并没有多大难度,关键在于知识的补充及拓展,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收集、整理、占有资料以丰富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既学好了语文,又不局限于语文的范围内,做到有张有弛。提高学生的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不仅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和丰富,更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训练了其技能,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这是教学本文的义一个成功点。

    当然,教学本文时,往往容易轻视文章内容,从而忽视了文章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意义,出现把文章看一看,练习做一做就算完了的情况,这是教学时的一个误区。另外,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认识事物的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的把握,学生往往在领会上有难度,总是认为很可笑,一笑了之,不作深想,这是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19   思想的声音

【教学构想】

    崇尚科学,追求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抉择。当今时代,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迈进的重大跨越,科技和经济日益一体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将进一步对全社会现有的生产方式、竞争格局带来不可抗拒的革命性改造。2l世纪是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将面l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那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科学思想,培养怎样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7一9年级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思想的声音》精选了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寄语,目的就是让广大青年明白:成功并不仅靠聪明,靠知识,靠客观条件。更要靠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激发读者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思考。    

    科学家的寄语从文字上看并不难理解,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科学家的观点,对学生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出科学家的主要观点。    

    教学环节上设计为:讲讲科学家的故事。-一学习科学家的寄语(提炼科学家的观点)——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拓展和延伸。在具体学习六位科学家的寄语时灵活对待,避免形式单一。拓展和延伸的环节上设计几个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对现实的思考的问题,使他们树立先进的科学思想,培养他们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对中国青年的寄语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关注和探究。

    2.查阅资料,开拓视野,加深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3.在阅读中筛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课外查阅的资料的整理及科学家的观点的筛选和整理。

    2.对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语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自愿组合,分组合作,到学校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诺贝尔及诺贝尔奖和文中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办成小报或报告材料。

[教学步骤]

    一、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讲课本中六位科学家的故事,也可能讲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老师重在肯定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积极主动。)

    1.导入

    师:人的嗅觉如何闻到花香?人能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潜心研究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找到了解开这一谜底的钥匙。因而获得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我们要聆听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思想的声音”。第一个和我们交流的就是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的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让•多塞。那个合作小组的同学给我们讲讲让•多塞的故事?    

    生: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出色的医生,他认为儿子也能当一个好医生。但是,让•多塞认为自己对行医有心理障碍,根本不是这块料,他为此还挨过父亲一巴掌。但后来,一位叫埃迪的医生常给他讲有趣的医学知识,讲医学上的科学探索和重大发现,讲医生们如何救死扶伤,讲自己在病人康复之后感到的快乐。渐渐地。让•多塞对医学从感兴趣发展到了热爱,他逐渐发挥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

    师:埃迪医生使让•多塞走出思想的束缚,培养了他对医学的兴趣。使他走上医学研究的道路。我们从他的故事中能悟出什么道理?

    生l: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生2: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一个好老师或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重要。

    生3:不要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要学会“心灵解套”。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在课前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了解了科学家的故事,还从中悟出许多对我们成长大有帮助的道理。这样,我们的收获就很大。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丰富知识的方法和习惯。

    同学们看看文章,还有哪几位科学家要和我们交心谈心,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我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课前合作的收获大?

    (同学们讨论,推荐小组发言人。)

生:我们小组想谈谈福井谦一。福井谦一,日本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以至于他日后的得奖研究工作,完完全全是在日本本土内完成的。

    师:是啊,福井谦一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真是不简单。我们的同学能够知道他的这么多情况也很不简单,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还有哪些小组要发言?

    生:我们小组讲一讲对西德尼•奥尔特曼的了解。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Altmanl939一),美籍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因发现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功能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自传中写道:1939年我出生在蒙特利尔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我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幸运的是,我们家知道书籍韵重要性并且有学习的传统。

    我清楚地记得有两件事情激发起我对科学的最初兴趣。第一件事情是原子弹的出现。原子弹的神秘、科学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普遍的重要性,甚至让一个6岁的孩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约7年以后,我得到了一本元素周期表的书,第一次看到了科学原理的精确以及它的预见能力。我要提一下,在我成长过程中,‘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年轻人效仿的榜样。同时我也喜爱各种小说家、冰球明星和棒球明星。

    师:这组同学知道的真不少。小时的西德尼•奥尔特曼爱读书,是书籍激起他对科学的兴趣,使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贡献给科学。哪个小组讲一讲P•G•德然纳?

    生:我们小组讲一讲P•G•德然纳。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的德纳然(J?ietTe Gilles de Gennes,1932一),以表彰他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更复杂的物理形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所做的贡献。德然纳善于处理复杂系统,即使“不简单”的物理系统,他也能成功的用普遍方式来完成。因此,有人称他为“当代牛顿”。

    师:“当代牛顿”!可见他对物理学的贡献之大。哪个合作小组的同学知道乔治•夏帕克有哪些杰出的贡献?

生: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开发了高能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粒子探测装置——多丝正比计数管,荣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乔治•夏帕克还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他提倡学生“Hands on”一“动手做”。他认为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认为应该“Learning Science by doing Scmnce”即: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

    师:乔治•夏帕克不仅对物理贡献巨大,还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很重视。相信我们同学们也大有启发。还有哪个小组的同学要发言?

    生::我们小组谈谈詹斯•C•斯科。詹斯•C•斯科,丹麦生物化学家,和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一起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詹斯•C•斯科首先发现人体细胞内转运离子的酶——钠离子、钾离子一-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钠离子、钾离子一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粒子甭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的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

    师:看来,我们同学不仅了解了不少科学家,还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同学们评议一下,哪个小组课外查阅的资料又多又好?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今天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次环节的设计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并且与同学们合作学习,资源共享。)

    二、学习科学家的寄语(提炼科学家的观点)

    师:同学们了解了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一些情况,一定很想聆听六位科学家“思想的声音”。请同学们自读寄语,各位科学家在寄语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学们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整理。如果需要,可与同学讨论。

    (老师巡视,给予指点。)

    师:同学们都很投入,很多同学提炼的各位科学家的观点很不错,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的让•多塞对我们中国青年寄予厚望,看看他对我们说了些什么?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生1:要懂事得尊重他人,不要伤害他人,要自尊自立,有个性,有自己的选择。

    生2:要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人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自尊的。只有尊重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

    师:这两种表述都可以,但第二种表达更明确、更深刻些。我们从寄语中获得什么启示?

    生:尊重每一个人,自尊、自立.有自己的选择,发挥人的最大潜力。

    师:福井谦一在寄语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生1.要亲近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切身体验到大自然的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

    生2:要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注重对大自然的体验,只有体验才能认识大自然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

    生3: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表述最好。

    生:第二种表述更全面、更准确。第二种更好。

    师:你从文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生:要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有很多奥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究、去研究、去揭开谜底,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师:同学们看看西德尼•奥尔特曼给我们说了些什么?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师:P•G•德然纳对我们有哪些忠告?

    生:不要只关心计算机、通信等流行技术,首先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上,2l世纪最需要我们加深了解的是有关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我们对未来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

    师: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得出:关注自然,理解自然,生命科学和社会伦理将是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师:乔治•夏帕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他的主要观点:永远不要怕为时已晚。

    师:请同学们讨论整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对人性本质的研究是他想重新确定的研究方向,同伴教会他永远不要怕晚。为了明天美好的理想,作好一生的安排。

    师:詹斯•c•斯科对我们有哪些希望呢?看看他在寄语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讨论寄语的主要观点。

    学生自己整理为:要激发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兴趣。要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质疑人们已经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识的疆界。关注研究过程,不强调结果,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能够自由地交换信息,乐于思辨和系统地阐述问题,乐于努力追寻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从日常的理论或实验中获得满足,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

    (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学生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整理概括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主探究“寄语”的意义和价值,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们的寄语说出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条件。他们的话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提出了共同的希望,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讨论后得出:关注、热爱、亲近自然,注重体验;探究人性,有自由、独立、自尊的人格;立足于基础研究,加强合作,乐于思辨,能体会到研究的快乐。

    2.挑选出你最有体会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学们畅所欲言,老师作一个细心的听众,如果语言表达欠妥给予点拨。

  二、拓展和延伸

  1.结合现实,谈谈科学家的观点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  当今时代,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迈进的重大跨越,科技和经

济日益一体发展。2l世纪是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我们青少年肩负着建设2l世纪中国的重任,我们应树立先进的科学思想,培养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的寄语对我们的教育影响深远,可以说是终身收益。

    2.你认为,向科学进军.还应具备哪些品质?

    学生自由发言,如:还要具备这些品质:向杰出人士请教;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在创造前沿选择突破点;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看准了就要走到底;永远要有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等等。

    (创新精神在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次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思想的内涵,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现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树立先进的科学思想,培养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

    三、将学生课前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般的小报或报告材料在班上展览,学生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四、布置作业

  1.走访科学工作者,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方法。

  2.动手做一项小发明。

  3.给朋友写寄语。

【教学后记】

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把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作为作为主旋律。而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在本文学习中的课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到学校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诺贝尔、诺贝尔奖和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一方面是为理解科学家的寄语的思想内涵作充分准备,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现代学习手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大于教材所载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多更新,自主合作查阅资料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式更新。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还能做到资源共享,课堂学习气氛更活,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

    教学中先讲讲科学家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不少科学家成长的故事,知道他们的成就,从他们身上悟出许多道理。还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在阅读寄语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即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出科学家的主要观点。学生讨论推敲出最佳的表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在拓展和延伸的环节上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对现实的思考,发言踊跃。例如:在小结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们提出了共同的希望时,同学们小结为:关注、热爱、亲近自然,注重体验;探究人性,有自由、独立、自尊的人格;立足于基础研究,加强合作,乐于思辨,能体会到研究的快乐。在回答向科学进军还应具备哪些品质时,学生回答了向杰出人士请教;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在创造前沿选择突破点;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看准了就要走到底;永远要有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使学生终身收益。

    条件允许最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补充资料,增进理解;创设情景,促进感悟。

    

20  技术年表

【教学构想】

    年表是用以查考历法年代对照和编年史事实的一种工具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纯纪年的,二是纪年又纪事的,也称“史事年表”或“大事记”,一般以年代为序记录大事。本文就是一种“史事年表”,不过它所涉及的内容却是2004年以后的“史事”,即预测未来的事;它也不是以年代为序来进行记录,是分门别类,按照十二个门类的科学技术进行逐一的预测。作为教材,它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是有序的,而且信息量很大,如果对本文的学习不加引导,学生必然会陷入无从下手的迷惑之中,到底该从文章中读到些什么?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必须确定重点加以引导。从语文课程资源来看,本文教授了学生年表这种工具书的有关知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本文也为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平台。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应是了解用年表这种文体来介绍科技发展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年表知识的传授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使学生掌握年表的有关知识。

   《技术年表》的语言简洁,准确,明白晓畅,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普遍的疑问则是: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科技作品,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让学生认识探究科学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本文的学习难点应定位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把握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本文的阅读价值,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年表的知识。

    2.了解用年表介绍科技发展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长产力”的观点,树立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用年表介绍科技发展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科学技术以及年表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1.用课件展示神舟五号胜利归来的情景。

    2.小组合作探究对义章的发现。

    3.学生谈对科技发展的体验。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映幻灯片,展示神舟五号起飞,杨利伟胜利归来的情景。在播放过程中插入音乐歌曲《真心英雄》。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答:《真心英雄》。师问: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配上这首歌吗?生答:因为杨利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接下来让学生讲述关于神五飞船和杨利伟的有关知识。提问:我国的航空飞船登上月球,你认为能实现吗?预测一下,那会是在哪一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义要于明年飞向太空了,看来离登月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技术年表》这篇文章,就是对未来的科学预测,大家有兴趣吗?    

    简介年表的有关知识。

   (设计这样一个开头,既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在这样一种积极活泼的心态下进入本课的学习,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发现和疑问。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中标出自己的发现。

    2.小组探究,第一步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第三步在小组内解决自己的疑问。

    3.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在此过程中,教师用幻灯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预测中.你对哪一门类感兴趣,为什么?(2)认为这些预测能实现吗?(3)你能说说英国电信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为什么要作这些预测吗?(4)既然是年表,为什么不按照年代顺序来行文呢?(5)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此过程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安排学生自主质疑,析文,解疑,更利于问题的提出和信息的互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灵感,幻灯片提出的问题,使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把握了课堂的前进方向,给学生的思维引了一条明路。)

    三、畅谈体会,探讨价值

    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以下三段文字资料(加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图片):

    1.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页)

    2.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首要观点。    

    3.邓小平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两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

    邓小平爷爷在1988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今天我们学习了《技术年表》,请你来谈一谈对这个论断的看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1).你知道最近有哪些科学研究成果?你知道最近有哪些正在研究的热门科学问题?(2)根据《技术年表》想象一种科技产品,并说明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这一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关注祖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也从关注书本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树立为祖国学习科学技术的崇高理想有良好的促进。这一步骤也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后记】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语文教学的创新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技术年表》在教学设计中就充分注重了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在一种愉快活泼的心态下进行着语义知识的学习,教师成了知识之舟的引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创新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技术年表》中的导人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进人主动学习的状态;拓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知识,又对学生的理想进行了良好的引导,深挖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教师要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育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中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了它的帮助,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就变得如鱼得水了。《技术年表》教学中通过课件的运用,更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1)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3)抓住三维目标,在其中一个上加以突破,做到一课一得。另外,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为学生的学习插上了效率的翅膀。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鄂教版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真正的英雄
下一篇:再塑生命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