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023
标签:
教师随笔
止步于而立之年的王勃(网友来稿)
尤振河
一场无色无嗅的自然风雨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但那场有声有味的政治风雨注定了他悲剧的人生道路。
止步于而立之年的王勃
安徽 涡阳一中 尤振河 邮编 233600
时间是上元三年(676),历史的星空,一颗年轻而耀眼的流星在划过一道深深的痕迹之后,便悄然消逝于岁月的长河。那年,王勃才27岁,是一场无色无嗅的自然风雨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让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王勃永远地把自己融入在那波涛汹涌的湛蓝的大海之中……
天才的少年
少年才智如神助,大道通天畅未来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自幼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当时的大儒颜师古)《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瑕。”
不过,王勃的家庭,书香气息浓厚,才子非常多。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进士,做了官。最初王面力 、王剧、王勃兄弟三人出了名,被父友杜易简称为王氏“三株树”。后来王助、王颉 长大了,他们都有文名,“三株树”似乎变成了“五株树”。最小的兄弟王劝长大后也是一才子。王勃的从祖父王绩、祖父王通也是著名的学者、诗人。王通是隋秀才高第,曾任过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在家,专门讲学著书。父亲王福峙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但这些并没有给王氏兄弟在仕途上带来太大的政治资本,这样的家庭背景,使王勃兄弟们从小就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高宗麟得元年(664)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有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氓;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王勃的上书,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十分惊讶,赞王勃为“神童”,并上书表举荐。
王勃在应麟得三年(666)制科时,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年龄才14岁,少年得志的王勃,也象其他文人一样,渴求在仕途一展才华。14岁入朝为官,让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他如鱼得水。高宗皇帝召见他时,当面询问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颇得高宗皇帝的赏识。朝廷每有喜庆大典,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献给皇帝,一时间王勃声名鹊起。王勃在皇家瑞气的宫室里尽情渲洒着自己的才情,摆在他面前的似乎有一条通天的大道,把这位聪明绝伦,才高八斗的少年引向不可预测的未来。
少年的王勃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十一二岁时遇到当时的名医曹元(世称曹夫子),王勃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父亲对他也十分慈爱,并经常教导他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肖。”王勃牢记在心,暗中到处查访良医,希望学得一手医道,做个孝子。公元661年,是命运的偶合,让他碰到继扁鹊、华佗之后《皇帝八十一难经》的直系传人——曹夫子。他师承曹夫子五年,终于“有升堂睹奥之心”。最后,他“钻仰太虚,导引元气”,内精澄明,以至修炼到想要放弃常人的生活、修成神仙的愿望。
疏于人事的青年
(一)、不明朝廷是非地,一纸戏言误前程
上面谈到少年英才的王勃让高宗皇帝龙眼大悦。王勃的才情,也使得他声明大震。这也惊动了另一位少年——皇子沛王。于是王勃被沛王邀至沛王府,并备受器重,为沛府修撰。这是王勃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然而命运也常常象一种游戏,时不时捉弄一下一位少不更事、漫不经心而又自恃才高的少年。正当王勃做着用文章来经营人生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悄悄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当时皇宫中风行一种斗鸡的游戏,诸皇子之间也以斗鸡取乐。一次恰逢沛王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来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却引起了英王李哲的不满,一场斗鸡游戏不欢而散。高宗皇帝得知此事,认为如此闹腾,势必引起皇子之间的不和。这似乎让高宗皇帝李治想起当年父辈们兄弟相残,自己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惊心动魄的骇人场面。谁知王勃本来是一篇玩笑的文章却不经意间揭开了高宗皇帝的感情疮疤。此时年轻气盛、不谙时世的王勃哪里知道(按理他也应该知道)宫廷家事,外人不得干涉也不能干涉的道理。三国的杨修因恃才放旷,终遭杀身之祸的历史事实,也没能让王勃清醒为人。也许是王勃太过于专著于对沛王的忠诚,也许是才高八斗的王勃想借此炫耀自己的文采与聪明,但是王勃毕竟还年轻,还不太熟悉为官之道,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热情让他忽略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处境。统治者只允许你对他竭尽忠诚,绝不允许你触及到他利益的丝毫“不轨”。结果,王勃被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人生的第一次打击并非真的因为《檄英王鸡》,而是因他的才高被嫉妒,是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的结果。试想,大唐天子的眼皮底下怎么能容得下这么一个光耀朝廷而又不遮不掩的狂傲少年?如此看来,这场有声有味的政治风雨揭开了王勃悲剧人生道路的序幕。
前面我们也谈到王勃学医修炼的故事。可能正因为这一段历史渊源,使王勃产生了想建立别人高不可攀的功业,也恰恰因为这一段渊源,滋长了王勃为人的放荡与清高。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历了这样的打击,心情自然沉重。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道:“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其凄怆悲苦和愤激之情可见一斑,于是,他在总章二年(669)五月,悻悻离开长安,入蜀地游览。他与杨炯等人结伴而行,放旷诗酒,驰骋文场。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此间写下了很多优美的抒情之作。
展开全文阅读
(二)、不谙人间寻常事,闯下祸患绝仕途
我们知道王勃毕竟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才子,他的名气也毕竟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影响。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早年得道的王勃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打击后,就产生了耻以文才受召的想法。他作文述志,表明对官场的鄙弃,结果触怒权贵,被斥为“才有名气,爵禄盖寡”。这样的定论,基本断送了王勃的政治前程。这些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建功立业、出人投地的大好时机,却因为王勃看淡世间的荣华富贵,却因他孤傲清高的性格,却因他对人世的冷淡而瞬间即逝。此时的王勃更加向往他当年学医求道的生活。在咸亨四年(673),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个虢州参军。这三心二意的动机,让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料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更沉重的人生打击。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很僵。当时有一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何却把他藏到自己的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暴露,王勃因无人保护而被判死刑(可能是有人蓄意谋害)。后来又遇大赦,幸免一死。但王勃这一次的灾祸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的家庭。父亲王福峙因此事从雍州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此时的王勃似乎看清了自己的政治命运的惨淡,同时也让王勃更加珍惜劫后的余生。“富贵比浮云,光阴逾于尺壁。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词翰,倍所用心”。虽然朝廷第二年恢复了王勃的原职,他决计弃官为民,立志著书立说,成就了他一生中创作的最辉煌时期。
我们已经知道,王勃是位孝子,他第二次的人生打击使父亲受到连累,这让王勃感到愧对家父。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龙门的老家起程,决定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以表达孝奉的心愿和愧疚之情。他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在洪州期间,命运再一次和王勃开了一个永恒的玩笑。
(三)、才高不介俗人意,渲洒文采传美名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之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早闻王勃之名,听说他路过此地,便邀请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原只为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吴子章)的才学并以此抬高其名声,故事先让女婿事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之作展示给大家。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谦让一番。大家知道其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当轮到王勃时,不知其中蹊跷的他竟毫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十二分地不满,于是拂衣而去。中间不停地让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始觉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欣然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为此,阎都督与王勃建立了忘年之交。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勃对人情世故的疏忽,对为人处世的粗糙。王勃的不谙时世让他的一生吃尽了苦头。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他不遮不掩的个性,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位流芳千古的王勃,一个让我们深感惋惜的王勃!
人生无常的“晚年”
人生难料无常事,秋水长天慰平生
滕王阁宴会之后,王勃继续南下,与上元二年(675)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海南,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此时,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王勃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还是那场有声有味的政治风雨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和他的悲剧结局。但这颗流星地滑落让我们惊羡生命之花的美丽和它绽放出的清香,也让我们在惋惜与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生命的不屈与自强。因为,王勃岁英年早逝,却独立初唐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颓靡、开创唐诗新风上继往开来,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的名篇。他的五言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被人们传诵。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还是他那被人们传为佳话的《滕王阁序》。初唐的历史遇上王勃也可谓大幸,而王勃,一个年轻而短暂生命,他也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他的一篇《滕王阁序》,让他的灵魂和生命那么闪光。正如郑振铎先生评价:“正如太阳身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的曙光了。”
作者邮箱: gyyzh92@yahoo.com.cn
标签:
教师随笔
止步于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网友来稿)
下一篇:
蚊香·父亲(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