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810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促织
 促 织

湘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欣赏曲折跌宕的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色,从而理解其社会意义。 

2.仔细品读,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所寄予的悲愤与无奈。

3. 掌握课文所规定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些文言词语。

教材分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看似荒谬怪诞的故事,却渗透着作者多少悲愤和无奈。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教学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曲折跌宕的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特色,从而理解其社会意义;二是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所寄予的悲愤与无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通读全文: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教师指导,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语句: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三.理清结构:

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故事主体部分(除结尾外)的层次,并编写故事结构提纲。

(一)开端 宫中尚促织戏  岁征民间                              异史氏曰

(二)发展 几番捕捉促织  受尽磨难





(三)高潮 异虫搏斗获胜  喜出望外

(四)结局 因贡促织致富  官员受恩

四.四.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作意图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提问: “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二.分析情节虚构:

提问:                                                                                               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


展开全文阅读
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出示如下明清笔记: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3.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点拨:

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要写得像《促织》这样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强烈揭露、谴责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难的。                                                                                        4。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                                                                                                                   成子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表现手法的分析。

1.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 (1)“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进”,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力气,捉不到合适的,以致被打得“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

(2)“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妻求卜,成名按图索“虫”,得一“状极俊健”的促织,有绝望而大喜过望,“举家庆贺”。情节离奇,却满足读者好奇心。占卜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仿佛寄予这样的意思: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济世。

(3)乐极生悲:成名儿子打开盆子偷看促织,出了事,吓得跳井自杀,灭顶之灾笼罩全家,夫妻俩“抢呼欲绝”“不复聊赖”。这全是官府的缘故。

(4)悲而渐喜:不像上一转陡起陡落陡转,二是慢慢转过来,且转折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异虫”乃成子化身。巨大的反差中生发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成名捕捉的过程也一波三折,与蟹壳青比试场面和虫鸡相斗的场面更是跌宕起伏,曲折动人。与蟹壳青比试,它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与鸡相搏,它出奇制胜,“鸡”口脱险。成名的心情作为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

喜剧的结局:虫,逐级献上去,奖,逐级赏下来,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泪,成子“异化”为促织,供人享乐,也使全家因祸得福;皇上、大小官员则是人性的“异化”,他们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淫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展开余文
2.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3.神态描写细致入微

《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对“游侠儿”的描绘。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若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第三课时

一、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结合朗读结尾段,把握作者评语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1.从官贪利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2.就成名由贫而富说明“天将酬长厚者”,反映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这是人类认识的局限,历史的局限,其实也反映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3.针对抚臣、令尹受恩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表明封建官吏的发迹升迁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

二.归纳主题: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看似荒谬怪诞的故事,却渗透着作者多少悲愤和无奈。

三.明确讽谏写法:

作者采用曲笔,将故事假托于明“宣德间”, 避开文网,是一种借古讽今的写法。即借前朝故事,曲折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四.课堂练习                                                                                          1。积累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① 名词作状语

取儿稿葬。

笼养之。

日与子弟角。

② 使动用法

昂其直

高其直

③ 意动用法

成然之。

成以其小,劣之。

益奇之。

(2)常见词语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青麻头伏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2.翻译文言句子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3.对对联:暴敛横征只缘玩物,

(倾家荡产何谓承恩)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促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讲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