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61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旨,并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妙语佳句的艺术魅力。
3、理解本单元文化内涵以及一些阅读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选编的是四篇内涵比较丰富的文艺随笔。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考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不少语句都带有调侃意味,并不见得是作者的本意,而这些语句又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为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理清作者行文的脉络,也就是说,要对作者发议论的起点和推论的过程了然于胸,这样才能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反复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相近的意思,乍读之下,容易让人觉得绕来绕去。因此,我们可以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然后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
2.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咬文嚼宇》和《说“木叶” 》中对一些具体文例的评析不一定是最切中肯的,《读〈伊索寓言〉》中对社会人心的认识与批评也可能失之偏颇,《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观点也许不够严密等等,理解了文章之后又能跳出来,对它的内容或风格方面有所评价,这是我们提倡的切实有效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并能运用课文里的一些观点,来解决自己在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作家作品(可叫学生参考绿色通道和学习笔记)■
1.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1925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
朱光潜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等。
2.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1948)可以说是首创。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4.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手的变幻》(1966)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二)词语集解(音形义可叫学生自己积累)■
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2.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3.下野:旧时指执政的人物被迫下台。
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5.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6.毋庸赘言:无须说不必要的话。
7.销魂勾魄:魂魄离开了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8.倒人胃口:因为腻味而不想再吃。
(三)要点回顾 ■
▲《咬文嚼字》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明确】①课文从语言这一艺术手段方面,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性的途径;②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③课文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意。
文章中每一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有的先举例再讲道理,容易看出来;有的道理与实例融合在一起,不易看出来,这就需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思考。
▲《咬文嚼字》
“推敲”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呢?这个例子前后虽然也讲一言半语,但是没有详加阐述。细读这一段,抓住“意境”“境界”两个关键词语,根据作者对实例的分析,就可以概括出其中包含的道理:不同的字眼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境界,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读〈伊索寓言〉》
1.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贯穿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
2.质疑探究例说。
例如:“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是什么意思?
【明确】“下去”就是下野,下台,可见“上”“下”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下野、下台以后并不甘心,一心还想往上爬。
3.语言特色: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
▲《说“木叶”》
1.文章通过“木叶”,阐释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颇具普遍意义的道理:正是因为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所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像“木叶”和“树叶”一样,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2.课文中说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请从古诗中举出一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加以品味。
三、建议:
本单元为文化随笔,随笔为一家之言,一时之言。因此,它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才能领会更深。复习本单元时,还可以看一下绿色通道P142—P143,理解本单元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归纳中心思想的常见方法以及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等等。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式学习中的监控策略(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一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