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232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哀江南
16. 哀江南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扬州赵园,有一副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但不太合律,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二、简介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实际共44出)。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想笼络复社首领侯方域,暗中出钱资助侯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结婚。李、侯知道后,退掉了所有妆奁。阮便诬指侯与左良玉勾结有谋反野心,要逮捕侯。侯逃到扬州史可法处。马土英、阮大铖等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只知腐化享乐、迫害政敌。阮大铖仰仗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不久,清兵南下,史可法孤军奋战,壮烈殉国。侯回到南京寻香君不遇,被阮逮捕。南京城破,南明朝廷溃败。侯逃出,在白云庵会见了香君,一齐出家,隐居山林。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桃花扇》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璧”。
三、分析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情。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章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了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展开全文阅读
文章结构:
四、词语注释
残军留废垒:军垒,即营墙
丹墀(chí):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 饿莩(piǎo):饿死的人,这里指饿得不像样子的乞丐。 啐啐(liáo):犬吠声。 莫愁湖:在南京西门外。 凤凰台:在南京西南。 舆图换稿:地图变了,意思是江山易主。 蒿莱:泛指野草。
疾忙:急忙。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五、鉴赏曲词
1、分析【北新水令】一曲所蕴含的意义 “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分析[北新水令]曲在确立[哀江南]套曲感情基调中的作用。
作为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 ,它写出了苏昆生重到南京的第一印象,他当时强烈的感受,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来,而后面的几支曲子则是将这种感情展示的更具体充分而已。另外,这支开篇曲子比较短,只有六个句子,因此作者选用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浓缩进人物思想感情,既具体又概括,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准备。曲子以苏昆生挑柴路经南京写起,一路走来,猛抬头,南京城已见于眼前,然而这是一个颓废残破的废城,营垒和城壕不再壮观宏伟,有的只是萧条冷落的村郭和残阳映照下的城墟。画面是开阔的,放眼看去,衰败是彻底的,收入眼底的尽是触目惊心的景象,对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热爱这里的人来说,郁满胸膛的沉痛和哀伤不难想像,这正是整个套曲要表达的感情。
3、分析【沽美酒】一曲所蕴含的意义 它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
4、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所表达的意思 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感受。“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5、“这青苔碧瓦,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第一句里我们看到了今昔对比,过去的碧瓦华屋,现今化做长满青苔的废墟,它已透出人物对败落的伤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现的,一个“曾”字带进无限悲伤,这里装着他多少欢情和繁华的记忆呵,当美好和幸福永远逝去时,记忆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那么,还有什么比目睹装载记忆的物证化为乌有更让人伤感呢?于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强使自己从个人遭遇的感受中挣扎出来,纵览国家大事,历史的变迁。半个世纪的生命浮沉,伴随着一个王朝的逐渐没落。盛衰兴替,起伏迭宕,有多少事可评,多少情可感,多少理可悟呵!这时,唱曲人已不再是一个目击者,而是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后世人提出浸透血泪的警示:让这样的悲剧少一点吧!当然,这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鉴赏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
展开余文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比较分析: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两者写景抒情有所不同。《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2)、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3)、《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显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4)、《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如最后一曲中,运用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眼看南明王朝由兴而亡,由此结束全剧,点明主旨,造成浓郁的悲伤气氛,读来备觉沉痛。
二、归纳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三、比较传奇与杂剧常识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在体制上,杂剧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在分工上,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在角色上,大同小异,但传奇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四、课堂练习
(一)、《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 明确: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可谓同属怀古题材。苏词重在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即表达赤壁风景依旧而英雄业绩全无的慨叹;而辛词重在借古讽今,即表达南宋王朝不求进取的愤慨和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而姜词和孔曲最为接近,即表达物事全非,昔日繁华不再,今日人事飘零的兴亡之叹。
(二)、阅读下面的曲文,完成题目
桃花扇•哀 江 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哞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肴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
2.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3.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4.下面对该段曲词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离亭宴带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层是总写,第二层是皇陵的衰败,第三层是写秦淮河的冷落,第四层是抒发哀江南之叹。)
5.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答案:D。表达的应是亡国之痛。)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哀江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解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闺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