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519
标签:
教师随笔
生长的树——谈冯至
王海良
吹箫人
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这是一本冯至1949年前作品的选集,包括散文随笔(编者是这么分的)诗。这本书不适合收藏,当初买它主要的原因是冯至作品的单行本很少见,比如《山水》,一个丛书书目显示有,但没有见过;《十四行》见过,但新近好象也没有出版。80年代冯至文集收录不少冯至的文章,但现在只在图书馆可以找到。只看到冯至的一本《山水斜阳》,晚期的回忆文字,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买。除了翻译,他的文字并不是很多。
冯至是性格相当复杂的一个作家。其妻在《我与冯至》一书中谈到冯至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冯至:
“冯至的思想问题,不像我那样显而易见。他比我多读了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作品,受到不少影响。他认为人与人之间除了爱人与个别友人外,难得有真正的了解,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像是身居孤岛,难通声息,至多不过是彼此呼应一下而已。既然如此,就不妨互不干扰,各行其是。他常常隐蔽自己,不求人知。他说过,他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他父亲按照家谱排列辈分的次序给他起的,是冯承植。一个是他自己起的,是冯至。所以,冯承植名下所做的事如职业、名位以及与“非我族类”的人们的周旋,他不负责任;他只为在冯至名下做的事如爱情、友情以及写的文章等负责。他自以为这是他的处世之道,有时还为此沾沾自喜。”
所以,不管是冯至的创作还是生活,都呈现出丰富的特点。他早期诗缠绵绮丽,还被鲁迅称为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中期的散文及诗又形成了沉静深思的特点。一部分随笔却直面现实,斥责现实中的丑陋。又涉足小说和传记的创作,题材和资料都是自己不是很擅长的古典文学历史。解放后更多的是做德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同时在生活中,前期和《沉钟》成员及鲁迅过从甚密。中期和蒋复璁、朱家骅等人也关系不浅。后期担任社科院外文所所长二十多年。还是冯夫人看的真切:
“冯至结交的友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志同道合,苦乐与共的莫逆之交;另一类是并不志同道合,却对冯至友好,随时给他以帮助。前者在旧社会里落落寡合,有些反抗性,如杨晦、陈翔鹤;后者往往是与现实妥协的事业中人,如蒋复璁。冯至的性格并不属于这两类人的任何一类,但他们对冯至都有影响。”
真实的冯至大概只有冯至一个人可以把握。如果可以说说的话,只能说冯至是个思想有反抗的,现实部分妥协的事业中人。冯至生活中其实更多的是在把握自己,由于妥协,很多时候也背叛自己。
《山水》的精彩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生活,人,自然,命运,情感,理念打成一片。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仿佛组合成了一个地球人类的生活的种种常情,人不自觉就进入了,感受着作者感受的心灵历程。人的生活和本质就是如此吧。
《十四行》则是生活中的细枝细叶,在刹那间感动了作者,给作者很多思考。饱满,平实,深远。让作者不停的咀嚼,也让读者不停的咀嚼。
冯至实在写得太少了,很是可惜。果树自然成熟结果,也许不可以改变。但是主观能动性还是在的,但也许也就是因为是这棵果树而不是其他果树的缘故。
标签:
教师随笔
生长的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冯至:以狭窄之心纳无尽宇宙
下一篇:
冯至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