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936
标签:
备课资料
《孔孟》之疑(网友来稿)
胡文勇
1、第二段“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这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这段话以孔子自己对衣食的态度,说明他处在相对安定的时代,对个人的关注还比较浓厚,生活还能有所讲究,还是相对悠闲、愉悦的;又以孟子对天下的忧虑,说明他处在社会大动荡的年代,关注更多的是天下百姓的疾苦,因而“凡事紧张”。一是对自己,一是对天下,能不能放在一起对比?笔者以为,若放在一起对比,落脚点应是比较他们所关注的何以有内外之别。只有如此,才能构成对比。当然作者是先讲不同,然后在下一部分才探究其原因的,问题是后面也没有照应的地方。因而这里的对比,似有些不妥。
2、第三段“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照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观过,斯知仁矣”意为:观察过错,就能懂得什么是“仁”。教参对课后练习二的解答中,也是这么看的。可为什么课下注释,却把这句话译为“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有仁德”?
3、倒数第三段的意思甚为费解,笔者反复思索,才似乎领会了作者的意思:《孟子》曾被当作“政治哲学”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孟子》是富有情感、多直觉思维,甚至往往带有强迫性,而且他的思想也只符合简单的农业社会,因而不能把它当成真理,当成教条。原文是否可以修改得明白一些?是不是语言上也有不当才影响了理解?比如“在一个简单有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是否应修改为“……被奉作经典,也是符合事实需要的”?
4、最后一段“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其中历史地理之间该不该用顿号?有没有“历史地理”这门学问?前人所说“华北黄土地带,……兵器等等”,这不是“中国历史地理”特点?不是的话,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文中该不该略作介绍?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和本段有点脱节,作为全文的结句是否也有点不妥呢?似乎是个半头句子?
以上是笔者愚昧不解之处,希望得到同仁的教诲。
QQ号:307079488
邮箱:SANREN123456@tom.com
作者邮箱: SANREN123456@tom.com
标签:
备课资料
孔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写赏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