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176  
标签:教师随笔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教师中心稿)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

温州市第八中学  俞红娟                

 

任何新课程的实施,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犹如水和舟,课程改革之舟的覆没与否关键要看教师。但是,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改革促进者,需要在许多理念上加以改变;需要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既要保存独特的“这一个”,也要将他人的先进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奥林匹斯山石上的名言,应是每个教师矢志不渝的方向。

一、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这样,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了,诸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写作则要强化“自主性”,课程实施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终端评价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就必然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需要各方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具体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这种课程中,语文教师摆脱了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执行人角色,学生则赢得对语言、文学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语文课程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要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使语文课程的创造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语文课程新标准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新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以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这样,就广度而言是“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语文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语文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改变是角色的变化。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1、变传统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2、变课堂统治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应与学生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让学生看见教师的坦诚,并以此为榜样,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

1、加强自身文化积淀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在备课时,语文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主持人”,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在发射式教学上下功夫,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趣味。


展开全文阅读
2、加强个性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越是有意义的,越是个性化的越说明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着深刻的、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由此可见,个性化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必然表现。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而这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来自语文教师的个性,语文教师必须在这几方面加强培养: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的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战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感是开展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一个语文教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这堂语文课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语感教学也是与人的精神底子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二合为一的过程。因此,对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的要求,更是一种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感力强的人,往往也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那些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往往也比一般人有着更好的语感力。在生活中,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意追求。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指的就是语文教师对生活的这种美学志趣。

第三是对语文方面的特长。语文教师的个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语文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语文课就是以朗诵为主,有的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的时候,听他读一篇课文,他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上他的课的。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文之妙。而他们的这些语文特长,正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之美之妙的通道。

3、加强合作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新课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标签:教师随笔 新课程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探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做题法浅析(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