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91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豆棚瓜架话课改——《史记》《欧美小说》模块编排与使用点评(教师中心稿)
淄博十一中  李太永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在此我首先向大家说明一点,我不是专家,更不是什么大家,我只是教学一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很荣幸我能有此机会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本人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观点,但是因为本人所处的知识层面或站的高度不够,许多想法或做法是可能是片面的、粗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真诚地希望大家提出来,进行批评指正!

      话说《史记》

      苏教版教材《史记》从整体设计来看,还是比较科学的,文本无论是取材、文本导读、或是学习活动、编译方面设计得都较为精细,能力考察也较为全面。应该说在编写教材方面煞费苦心,动了一番脑筋,个人认为比鲁教版编排更为精细更有广度和深度。这一点可以看出江苏在钻研教学方面要领先于我们山东。鲁教版设计与之相比,显得较为粗略,详略重点上也不够明确。具体来说,苏教版《史记》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特点。

      1.披沙拣金取精典。

      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同时学会掌握哪些技能,这需要教材编写部门经过科学的验证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需要吃透《大纲》《考纲》的精神内涵。《史记》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精神。《史记》选材极为典型,择取包容了许多历史名人及名篇名段,而且都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了解或者说应当烂熟于心的。

      ①文本择取的人物,好多都是重量级的响当当的名人:禹、刘邦、项羽、李广、孔子、管仲、屈原、廉颇、蔺相如、秦始皇、信陵君、韩信,都是学生应该熟知的;包括孙叔敖、淳于髡、优孟等人物,也算不上陌生,也应当了解。这些不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熟知的一些人物,好多在学生作文中都是司空见惯的老面孔,好多形象还是学生写作中的第一手素材,比如项羽(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乌江亭》里找到他。最著名的一句就是;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荆轲(200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刺秦》),屈原(2003年甘肃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文言文写《吊屈原赋》,2002年全国卷江苏省高考作文《谏屈原书》)等等,这些精典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促使学生对文本作深层次的研究。这些人物不但不陌生,许多其实早已闯进了我们的视野或生活周边,好多形象我们可以和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比如讲《项羽本纪》,可看一看电影《西楚霸王》;讲《刺客列传》,看一看电影《荆轲刺秦王》;讲《秦始皇本纪》,看一看电影《秦始皇》;讲《淮阴侯列传》,看一看电视剧《淮阴侯韩信》;讲《屈原列传》,可看一看话剧《屈原》;讲《赵世家》,看一看话剧《赵氏孤儿》等等。基本上文本所涉及的每一篇我们都能从电影或电视中找到相应的另类版本,而且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可通过更为直观形象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学习《史记》最好的资源或途径。

      ②择取了精典片断。可以说,《史记》文本,篇篇有名段,篇篇有亮点。《史记》学过之后,好多感人的片断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如《太史公自序》中的司马迁寻踪访祖踏遍山河游历考察的片断可谓“栉风沐雨”,《高祖本纪》中刘邦与韩信的对白可谓“含沙射影”,《李广射虎》一段可谓“境由心造”,《孔子世家》中孔子学琴一段可谓“三月不知肉味”,《屈原列传》中屈原与舟子的对白堪称“新旧理念的针锋对决”,《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一段可谓“战战兢兢,汗不敢出”,《荆轲刺秦王》中廷刺秦王一段可谓“情紧事迫,险象环生”,《赵世家》中屠岸贾索儿一段可谓“惊心动魄,不幸中的万幸”;《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可谓“酣畅淋漓,拍案叫绝”。

      ③名言警句精彩典故层出不穷,俯拾皆是。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都来源于《史记》。比如:出自《高祖本纪》的有“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出自《李将军列传》的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管仲列传》的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屈原列传》的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出自《项羽本纪》的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出自《孔子世家》的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滑稽列传》的有“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刺客列传》的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真是不胜枚举。

      来源于《史记》的著名典故俗语有《夏本纪》里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高祖本纪》里的“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李将军列传》里的“李广射石”、“数奇之命”,《管仲列传》里的“管鲍之交”,《孔子世家》里的“三月不知肉味”,《项羽本纪》里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滑稽列传》里的“优孟衣冠”,《刺客列传》里的“图穷匕见”,《秦始皇本纪》里的“焚书坑儒”,《赵世家》里的“不一其用”、“不同其礼”、“胡服骑射”,《魏公子列传》里的“仁而下士”,《淮阴侯列传》里的”“胯下之辱”“多多益善”“跖犬吠尧”等等,美不胜收。这些都给《史记》这杯苦咖啡加注了糖,仔细揣摩定会余味无穷。 

      2.旁批点化显真魂。

      苏教版《史记》版面设计合理,左半部是原文,右半部是旁批,位置对应既有利于学生自学,又有利于老师评点讲授。提示到位,启发性强,成为苏教版的一大亮点。其优势有以下几点。

      ① 启发思考,提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提炼了重点,升华了文本的内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一段设置了以下思考:“面对赵国予不予秦璧的两难处境,及无报秦之人的难题,蔺相如肩负着国家荣辱安危于一身而出使,显示了蔺相如怎样的品德?”关键位置提出问题,切中肯綮,发人深思,引人入境。(问题细化到如此程度是鲁教版所未及的。)


展开全文阅读
      ② 解析文本。重要章节部分旁批中都文本的阐释和点析。《高祖本纪》中刘邦入关后有如此点评:“入关后,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明代张之象说:先言‘秦人喜’后言‘秦人大喜’,后又言‘人又益喜’连用‘喜’字,斯可以观人心矣。关键章节,既有编者点评,又有名家点评,相互补充相互诠释,相得益彰。

      ③ 名家点评,画龙点睛,提升高度。如《项羽本纪》“东城快战”一段,有钱钟书的一段点评“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此点评被奉为点评《史记》的最精辟之语,一针见血,不枝不蔓。权威性可见一斑。

      ④ 艺术手法开掘。对于司马迁文笔手法的运用旁批中也有相关阐析。《李将军列传》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节奏紧凑,简洁明快,烘托出‘以为虎而射之’的心情与氛围”。司马迁的语言运用艺术被旗帜鲜明地挑了出来

      ⑤素材积累。《李将军列传》中“数奇之命“即出于此。一代名将,死于人为制造的悲剧。《项羽本纪》中对项羽拒渡乌江,补充了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的几首诗,开拓了文本的知识面,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升华了文本的内涵

      ⑥提领结构。《淮阴侯列传》开头的三个小故事总结了淮阴侯韩信的少年时代。“‘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之辱’,一连三个小故事,着墨不多,却提示了人物特有的个性,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映照了韩信的一生。”即有情节概述,又有情节点评。简化了文本的结构,排除了阅读的障碍。

      3.查缺补漏夯基础。

      “积累与应用”一专栏,成为文本的最实惠最经济最受欢迎的补充。古文语法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是学生致命的硬伤。初中阶段的这部分知识基本上属于荒原地带,没有多少老师主动愿去开肯这片荒地,结果使高中老师和学生陷入了尴尬境地,导致作文病句满天飞,病句专题“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仿写练习坐以待毙。师生尝尽了这苦头。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填补这一块空缺。正苦于无从下手,恰好乘借学《史记》的东风可对旧语法荒地再下一场透地雨。“积累与应用”专栏补充了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填补了初中所欠的语法债,成为字词句翻译最合适的向导,给干渴的高中文言语法倾注入了一丝琼浆。这一缺漏的补充,能够使学生更理性地去把握文言文翻译技巧,而不是凭“第六感觉”来碰运气。

      4.思想教育牢记心。

      《史记》选文不但重视文本的精典性,而且非常重视文本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高祖本纪》堪称成家立业治国安邦的一面旗帜,刘邦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成为统治者的楷模;《李将军列传》中李广为人正派,以身作则的作风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诚信美德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管仲列传》中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对后世子孙深有教育意义,因势利导成为对外制胜的法宝;《夏本纪》中禹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造福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为后人传为美谈,《孔子世家》中孔子的“敏而好学,学而不厌”精神以及“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补敝起废之能事”成为处世经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为世人广为传颂;《魏公子列传》中魏公子的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精神成为外交结友的最好蓝本;《项羽本纪》近一步印证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亘古不变的历史哲学。

      5,教辅材料比翼飞。

      《史记》配套教材《导学练》编写细致实用,知识点归纳非常详尽,成为《史记》学习的最好的搭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式、多义词文本解读梳理得井井有条,详细而到位。参考价值很高,是老师的良师益友。建议大家讲读文本时利用好这一资源。

      二..《史记》教材美中不足(缺憾)

      ⒈ 长度难易要把关。

      《史记》部分文本过长,部分篇目太难。内容晦涩的篇目有《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虽有译文,但仍难以把握,部分词语意义难以落实,部分句子意义难以理解。《夏本纪》的四——七段,《孔子世家》部分段落,专用术语太多,冷僻词太多。《刺客列传》长达10页纸,且情节进展缓慢,便得学生难以卒读。耗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娇躁心理。

      ⒉ 内容导读不可少。

      文本前面最好有一段提纲挈领的导读介绍,这样可使学生对文本或相关环节有个初步感知,读起来才能有的放矢,避免走弯路。否则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读完后对文本仍然一知半解,莫明其妙。因此缺乏导读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文章太长,好多老师只选部分重点章节讲,知识仍然支离破碎,学完后学生又没时间或不想去读剩余章节,造成学生学完后不了解全文的情况。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指到哪,他们就走到哪儿。老师的手指不往前指,他们就不往前去。能够凭借兴趣和爱好去读《史记》的同学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仍是被动学习。另外节选部分内容跳跃性过大,使得文章内容不连贯。《项羽本纪》中的吴中起兵、鸿门宴删去了。文本由英雄少年一跃成为战将,显得有点莫明其妙,很难对接上文本思路。项羽的成长经历显得有点突兀,英雄形象显得有点扑朔迷离。《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主人公也都是由少年突然成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军,令人不知其所以然。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如果教师在讲授时再通过查阅资料填堵这一漏洞,说起来话又长了。

      ⒊重点词语要点化。

      一份好的文本,要遵循《考纲》《考试说明》,重点词语要突出,疑难词句要注明。而《史记》文本下面的注释重点词没有很好地提领出来。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召有司案图”,“案”为通假字,没注出来。老师如不讲,学生很难读懂;“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坚明约束”中的“约束”,这些都是考题中翻来覆去考查的重点。高考的重点而不去注解,教学成果就难以体现,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备课的难度和强度增加了。反而言之,一些较生疏冷僻的词语文本倒注了不少。如:椁guǒ):棺外的套材;穿圹(kuàng):挖掘墓穴;帣韝(juǎngōu)卷着袖子。这一些只需作简单了解,而不是考试考查内容,而在文本中却作了大量的注解,费时不少。

      ⒋教辅材料要精萃。

      教学参考书对文本解读缺乏条理,实用价值不高。部分解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细致深入下去,不够精萃,远不如网上的一些教案学案更有目的性,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老师在授课前对这些凌乱的材料加以整合很困难。教参部分可能译文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多少有点意义。但部分翻译或啰嗦或不准,甚至与文本解释不一致。比如;教材对《项羽本纪》中的一句“以故事得已”的解释是:故,缘故;因此被牵累的事得以了结。而教参上是这么解释的:因为过去的交情得以了结。显然教参把“故”的含义理解为“过去的交情”。一个句子两种答案,令老师无所适从。


展开余文
      话说《欧美小说》

      一.鲁教版《十九世纪欧美精典小说》有以下几大特点:

      ⒈ 相似主题碰碰头。

      鲁教版单元素材编排是按主题体例编写的。包括必修教材的五个模块,也是按此体例编排的。《欧美小说》涉及的主题有“体味人性之美”“个人奋斗的咏叹调”“直面惨淡的人生”“生命是美丽的”,每一单元的相似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从不同生活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份去走近感知这一主题。比如第二单元,《红与黑》通过于连官场的浮沉,起起伏伏的政治斗争揭示社会的各种矛盾,控诉黑暗的社会,成为黑暗社会的牺牲品;《简爱》主人公简爱通过自己不断探索地不懈地追求最终坚定了自己生活的选择,建立了自己的爱情的巢穴。《名利场》则把一个没有主角没有英雄的充满铜臭的丑恶时代中形形色色的寄生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高老头》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人性泯灭腐朽堕落冷酷无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从事着肮脏的交易,许许多多的人在这场肮脏的斗争中倒下了。按主题分门别类的好处是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或容易挖掘作者思想倾向。

      ⒉ 比较学习易开展。

      文本第三单元《直面惨淡的人生》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与《复活》主人公玛丝洛娃是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两个重要而典型的人物,她们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同时又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在教完这两篇课文后,我引领学生做了以下归纳和总结。比较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同:①女主人公都有着的不幸遭遇,同为残酷社会的牺牲品,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②主人公都有着曲折不平的经历。爱玛三赴情场,受伤的总是她。玛丝洛娃九次托身无所,最终在妓院中落宿。爱玛的三次借钱,三次受辱,自尊心受挫,精神崩溃;玛丝洛娃几次被骗,几次受辱,万念俱灰,直至堕落妓院。③主人公都曾向往追求过美好幸福的爱情,都曾鄙视过下贱的生活或工作。④两人对周围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都缺乏深入细致的洞察力,对社会的认识都过于简单。异:①结局不同。爱玛落了个自杀的悲惨的结局,玛丝洛娃的远走高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个结局众心所望的。②主人公对社会理解的深度不同,爱玛对社会无知,对人性无知,对现实无知,至死都不觉悟。而玛丝洛娃则看破红尘,自暴自弃,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社会,又走向另一极端③受害根源不同。爱玛既是社会的悲剧,更是个人性格的悲剧;玛丝洛娃遭受的迫害主要来自社会。④作者对主人公情感态度不同,虽然既有批判又有同情,但对爱玛主要以批判为主,对玛丝洛娃还是以同情为主。

      许多探究性活动成为鲁教版的一大亮点,老师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对文本理解的一大法宝。

      ⒊.单元导读掌好舵。

      文本单元导读的定向作用很重要,很有启发性,有利于从宏观上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不会走太多的弯路。也可以促使学生带着疑问或好奇心去走近感知作品。

      ⒋.学习活动是亮点。

      《欧美小说》分《文本诵读》(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疏通文本结构)、《鉴赏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设置了许多思考题)、《小说论坛》(给研究探讨提供平台,创造性研究性地深化文本)三部分,是从能力由浅入深来进行研究的,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二.缺点:

      1。文本缺乏完整性。

      世界名著往往长篇小说居多,而要想进一步把握作品需要通读全文。而学生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只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很难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读完一部作品,文本节选一斑窥豹毕竟是片面的,认识不是很全面深刻的,如《高老头》节选,主人公高老头其人根本没有露面,学完了文本,学生就掌握《高老头》这部作品了吗?恐怕未必。

      2.关键环节没有细致的点评。

      许多名著的成功秘诀在于细节的处理,文本细节之处恰恰就欠缺了这一点,从某种做法上来说,文本真有必要学一学《史记》旁批的做法。宏观上泛泛而谈,有时不比挖一个代表性情节更有效果,特别是对于这种长篇大论的作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指望依赖教参书也不行,因为教参书解读蜻蜓点水杂乱无序,很难整理出思路。

      3.部分思考题没有答案。

      我不主张题题有答案。有些开放性题没有答案自己去探讨整理,有利于创造性答案的诞生。但如果文本这类题过多,或者答案太轻描淡写,老师教起来可能会疲惫不堪。也不是说不相信老师的水平。确实对于世界名著好多观点是有定论的,而且老师不敢信口雌黄,因为万一引错了方向,受害者是一批学生,老师负不起这一责任。老师不得不去查阅资料,而网上图书馆里又没有合适的解读资料,导致老师也束手无策。

       4.文本主题过于狭窄。

      《十九世纪欧美精典小说》主题从根本上可归为两类人生或生命,许多较好的主题或名篇没有编写上。较好的主题如:战争题材——《战争与和平》《青年近卫军》,革命题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社会小人物型的《堂吉诃德》,探险主题《鲁滨逊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有《茶花女》《死魂灵》《牛虻》脍炙人口的作品等,思想性和艺术性好象都要比《斯巴达克思》《宝岛》高得多。因此,我个人认为,主题相似性的编排选材从某种程序上限制了一些好作品的入选,是其不利的一面。

      5.入围作家地区比例失衡。

      教材读本叫《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我仔细作了一下统计,法国作家(5个):雨果、斯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俄国作家(1个):托尔斯泰,英国作家(5个):司各特、夏洛蒂勃朗特、萨克雷、狄更斯、王尔德、史蒂文生。德国作家(1个):克莱斯特,意大利(2个):罗维塔、乔万尼奥里。美国(1个):杰克伦敦。2006世界杯刚过,大力神杯究竟花落谁家,不到最后已初见端倪,四强赛就使世界杯变成了欧洲杯。我在想,《欧美小说》是否也在演绎同样的传奇,《欧美小说》也快变成了《欧洲小说》了,因为欧洲小说与美洲小说入选比率为14:1。

      6.译法不够大众化。

      在此只举一例。《红与黑》作者最常见的译法是“司汤达”,而文本译为“司丹达尔”,主人公“于连”,作品译为“朱利安”,读起来非常拗口,因为与我们平常所见的译本不太一致,讲到此处时,好多学生都提出疑问,老师不得不费部分口舌来纠缠于解释这一现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敢问课改路向何方

      ——对课改说句心里话

      1.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就课改本质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疲惫的语文老师渴盼课改春风沐雨的到来,希望能够从烦琐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但是目前等来的却是更为繁重的枷锁,一是不但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推陈出新进行课堂改革,而目前很多因素制约着中学语文课堂。一是高考的压力迫使老师们不得不抛开改革创新的花锄,又拿起笨重的镢头来培植扶育高考幼苗。惟升学率是务。因此说,高考制度不改变,新课改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我较信奉“杜郎口”校长崔其升的话,“要改革,要么站起来大胆地往前跑,要么坐着不动,曲膝半蹲走路的人是最累的”。

      2.教材与考题脱节严重

      高考考能力而不直接考课本,这点毋庸置疑,人人也都能接受。但目前新课改中,教材学习中培养的能力与考题中所考查的能力有偏差,这就势必造成混乱。如果我大胆地抛弃教材,每天让学生做大量的高考专题或高考模拟题,成绩反而会比讲授教材效果要好,学习成绩也会比较高,这一点我们身边就有不少例子,我们也都有同样的真实的体会,这一点我们不感到奇怪吗?如果我抛弃教材,每天让学生读书读报,同时写心得写书评,写札记,效果反而也比老师讲授文本要效果好。北京某中学的某位老师就从来不讲课本,每天都抱着一摞书进课堂,好多书甚至看似与语文无关,《共产党宣言》《中国革命史》《唯物辩证法》等各类书都看,从我们常规教学来看,这位老师的肯定要为他的离奇作法付出代价,或者说,他在误人子弟,离下岗不远了,但学期下来,他所教的班平均分总是比其他班要高出五六分,这一点我们也不感到奇怪吗?而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所面临的困惑就是,既要按部就班完成教研室所规定的教学进度,又要时时穿插大量的高考专题训练,如不按教研室规定的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就会面临下岗的威胁,不进行大量的专题训练,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又会面临不能送毕业班的威胁。总之,谁也不敢舍弃其中的任何一点,这正如台湾校园歌曲所唱:“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哪,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3.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过于模糊或简单化。

      最近语文开放性题目逐渐多了起来。这本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鼓励创新,鼓励创造性答案,鼓励大胆地向旧传统挑战,答案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或要求。但事实上是,许多题目设计如同出一炉:“说一说你对此问题的认识”,“这种说法你同意吗,谈谈你的观点”。答案就一个字——略。命题人就此解脱了,但却把老师们害苦了,操作起来就难了,批阅卷子的时候老师可得凑在一起重新拟定评分标准或答案要点或解题得分点,评分总是要有法可依的,各位老师都得有一个共同的评分原则或标准,否则得起分来可就乱了。因此建议命题人在命题之前,首先考虑一下,我去做的话,会从哪几个角度入手,传统思路一般会怎么解,有可能有哪几种创新型的答案,一般该从哪几个角度设置得分要点。创新型的答案有可能有哪几种,或者说有可能从哪几个方向切入。但是,命题人可能没有去考虑这些。许多开放性题目,说得不客气一点,命题人根本不负责,随手将一个题目扔出去,从来就不顾后果。这一类题分值还往往比较高。操作不好,语文可真的要“误尽苍生”了。


展开余文
      4.语文的不明确性或成绩不稳定性使得学生厌学,老师厌教。

      目前可以作一下调查,在几门常规学科中,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可能好多同学会说“语文”。你对语文目前教学现状满意吗?恐怕说满意的要少得惊人,再进一步追问,在你现学的几门学科中,你重视是是哪门学科,建议你还是别再问了,因为越问心越凉。恐怕排位的话,数学、外语、理化(史地),排在最后的是生物(地理)语文。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复杂,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语文的不明确性,题目设计模糊,答案解说模糊,对学生的要求模糊,完成质量好坏模糊,总之,一团模糊,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就多数学生个人而言,语文不是拿分的科目。部分语文科较弱的同学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补习语文,最终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是成绩反而下滑了,因此他们对语文便丧失了信心。目前中学生课外补习,补习英语的,补习数理化的,却没有听说过补习语文的。学生在这几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是语文科的几倍。即使语文科是他们的弱科,他们也不会拿出太多的时间来补.,对他们来说,语文多学少学,学好学坏,学与不学都一样,根本算不上是主课.真正爱好语文的学生,也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得不忍痛割爱了.从语文老师的角度来说,因课改配套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导致了课标模糊,目标不明确,教学尺度和教学方法把握不准,教材的难易挖掘也不好控制。因此,教学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目前的语文老师,教学强度不小。课时多,作业量大,高一要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这五个模块的学习大致是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压缩为一年,必修课的课时减少了,内容可没有压缩),高二又有四个选修模块的任务在等着呢。不要误认为选学就可以不学,要求可是全要学的。紧赶快赶的,真是“飞”一般的感觉。学生还是吃了一肚子夹生饭,消化不良。尤其是1——5册必修模块基础打得很不牢固。基础打不牢,学生能力很难提升。还有许多学校,阅览室不给学生开放,不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进课堂,练字太浪费时间,背一些诗词古文考试又考不到,,还不如做几个数学题,或许考试能碰上。因此语文的魅力黯然失色,语文的处境“岌岌乎殆哉”!语文阵地可真的要失守了。

      5课改领导小组或高考命题人要“微服私访,体恤民情,听取下面的呼声“。

      针对不规范或不合理的做法要及时作出调整。一线教学的老师是课改政策的最直接的执行者或操作人,关系着课改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编排不合理,哪些内容有缺漏,学生学习中哪些章节不适应,哪些要求不合理,哪些难易尺度有超越,心中都有数,而且这些问题最真切地反映了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一些空洞的理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一些要求或目标,往往是理想化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是教改中最前沿的,最实际的问题。有了问题反映不上去,或者明知有此类缺漏,而不及时采取办法补救,课改可真是要名存实亡了。

      6.作文训练杂乱无序。

      高考作文赋分60分,占了语文总面值的近半壁江山,而目前各校作文训练却处于无序的状态中。如今绝大部分学校的老师,作文训练随意性很强,下午写作文,上午才开始想题目,随手拈来的题目往往缺乏针对性,涉及的考查点也非常狭窄或随意,好多题目是训练意义不大或者说重复训练,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我们鲁教版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设立一个作文写作训练模块,不设立也不要紧,拟定一个作文训练系列也可。依据《教纲》或《考纲》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要求来编订。或者是按高一练记叙抒情,高二议论,高三鉴赏评价这一总旨,或者说表现手法梯级训练的方式,比如说,高一训练心理描写,直接抒情,写好开头,高二训练,素材的运用与剪裁,高三训练辩证说理等思路。由此来看,新课改的许多环节还不够细致,许多内容的设置与技能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7.建议建立教材资源库

      我在备课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凡是出自苏教版的篇目,教案、学案或相关练习等资源比较容易找到,新入选的篇目,也能找到一部分;但出自鲁教版的篇目,尤其是新篇目,网上搜索的结果往往为零,令人大跌眼镜。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我们山东教师不喜欢钻研业务呢,还是教研氛围不够浓厚,还是我们山东教师天生一副懒相,我想该都不是吧。主要还是我们有关新课改方面的平台太少。据我调查,江苏有许多网站都可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中国语文教育网”,“三槐居”,“新课程在线”,“江苏教育资源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语文在线”等都有大量的苏教版教学资源。所以我还建议,我们鲁教版也要推出大型的、大量的资源共享平台来把鲁教版教研氛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需要老师们要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日积月累,才会水涨船高哟!

      总之,以上几点是个人在教学过程总结出来的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准不准确,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或验证。一家之言,算是抛砖引玉吧!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豆棚瓜架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诗歌鉴赏术语系列(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日记作文训练案例(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