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9315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能力目标:
1、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听、读、说、写训练
2、培养欣赏小说能力
三、德育目标:认识装套子的两面性,形成对套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的分析
2、对“套子”的理解
解决办法:
1、研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弄清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
2、课堂师生研讨,联系社会背景,深入挖掘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对套子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理解小说情节结构。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导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契诃夫笔下的因狗主人不同而态度瞬息万变的“变色龙”奥楚篾洛夫吧,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会让我们结识另一位世界级的特殊人物——套中人别里科夫。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结构(10分钟)
1、阅读提示:
开头方法:许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主人公做一个全景式的介绍,然后再慢慢展开故事。如《项链》。本文在主体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先声夺人。给人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去掉这一部分,这将是一段没有意义的恋爱故事。
叙述角度:本文通过第三人称(医生和教师)谈话的方法叙述故事,一者便于叙事,二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之死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1、活动主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2、情景导入: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限时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4、公布选题,提出要求。(板书)
A、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B、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C、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D、别里科夫的遗书(别里科夫的自白)
E、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
5、学生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成果 课堂交流(15-20分钟)
各组分别宣读书面报告,师生共同研讨报告得失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五、布置作业:将上面书面报告整理成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意义
2、研究性学习,形成对套子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因调查,对人物有了一个全面地认识,也了解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形无形的套子。那么,在“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主体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板书)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时间
高潮:当面争吵
结局:婚事告吹
三、课堂活动:
1、这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神志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 还成体体统吗?这怎么行? 心神不定
当面交锋 恐怖的神情,脸色发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问题讨论: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讨论 明确:
①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游说,华连卡的好感都是外在诱惑。并非内心萌发真心爱意,是“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②双方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事物;另一个则是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二人不可能发展真正的爱情。
③婚事结局: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使他无法承受爱的温馨和幸福,漫画事件气得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脸色发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婚事对别里科夫而言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是一场灾难。
总之,别里科夫对爱情也是害怕、恐惧,甚至无法理解,根本不能萌发真爱。作者只讲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深入,对人物的刻画多么准确真实。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没有爱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社会也是不会有爱的。
3、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一方面它总是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另一方面,教师们以及与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的辖制,为什么?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讨论明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社会秩序,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都怕”,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管辖。
展开全文阅读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装在套子里。可怕的是象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类。他们分布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如此全天候全方位的刺探与监视,使得本已禁锢森严的社会更加黑暗,令人窒息。国人相见,也只能“道路以目了”。
4、研究性学习,理解套子:
①教师讲解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广义的套子(练习四):
套子也可以说成是规矩,模式等。总之是一种限制、约束,甚至是束缚,它限定和主导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但如果走了另一个极端让套子阻碍了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法容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你怎样看待它们,请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课堂随笔。课堂交流。
②课堂活动:学生写作 课堂交流
四、布置作业: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1898年创作的一篇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顽固、保守不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人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这是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很容易把小说仅仅当成一篇有趣的故事来读,不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如果按小说体裁的一般教法,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面面俱到、个个落实,难免失之繁琐,缺乏新鲜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突破常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形成浅文深教的特点。
在教材处理上,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套子的理解上。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接了。
二、说教法
对青少年的教育,最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形象化教育。文学作品正是进行这种教育的最好的范本。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必须靠文本说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披文以入情”,用心去体会感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通过阅读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式,去寻求早已有之的定论。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教学方法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中。第一课时活动设计为“别里可夫之死专案调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在人人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所设五个主题可以引导学生较好的透视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身上所赋予的社会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讨论、写作、发言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得到锻炼。这既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也符合文学作品鉴赏的一般规律。第二课时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二是通过听、读、写(课堂随笔)、说(课堂发言)形成对“套子”的全面认识。第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完成,关于“套子”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延伸性学习,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见解。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理解小说情节结构。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导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契诃夫笔下的因狗主人不同而态度瞬息万变的“变色龙”奥楚篾洛夫吧,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会让我们结识另一位世界级的特殊人物——套中人别里科夫。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结构(10分钟)
1、阅读提示:
开头方法:许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主人公做一个全景式的介绍,然后再慢慢展开故事。如《项链》。本文在主体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先声夺人。给人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去掉这一部分,这将是一段没有意义的恋爱故事。
叙述角度:本文通过第三人称(医生和教师)谈话的方法叙述故事,一者便于叙事,二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之死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1、活动主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2、情景导入: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限时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4、公布选题,提出要求。(板书)
F、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G、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H、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I、别里科夫的遗书(别里科夫的自白)
J、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
5、学生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成果 课堂交流(15-20分钟)
各组分别宣读书面报告,师生共同研讨报告得失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五、布置作业:将上面书面报告整理成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意义
2、研究性学习,形成对套子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因调查,对人物有了一个全面地认识,也了解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形无形的套子。那么,在“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主体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板书)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时间
高潮:当面争吵
结局:婚事告吹
三、课堂活动:
1、这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 “还成体体统吗”?
“这怎么行”? 心神不定
当面交锋 恐怖的神情,脸色发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问题讨论: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讨论 明确:
①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游说,华连卡的好感都是外在诱惑。并非内心萌发真心爱意,是“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②双方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事物;另一个则是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二人不可能发展真正的爱情。
③婚事结局: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使他无法承受爱的温馨和幸福,漫画事件气得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脸色发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婚事对别里科夫而言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是一场灾难。
展开余文
总之,别里科夫对爱情也是害怕、恐惧,甚至无法理解,根本不能萌发真爱。作者只讲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深入,对人物的刻画多么准确真实。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没有爱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社会也是不会有爱的。
3、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一方面它总是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另一方面,教师们以及与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的辖制,为什么?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讨论明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社会秩序,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都怕”,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管辖。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装在套子里。可怕的是象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类。他们分布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如此全天候全方位的刺探与监视,使得本已禁锢森严的社会更加黑暗,令人窒息。国人相见,也只能“道路以目了”。
4、研究性学习,理解套子:
①教师讲解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广义的套子(练习四):
套子也可以说成是规矩,模式等。总之是一种限制、约束,甚至是束缚,它限定和主导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但如果走了另一个极端让套子阻碍了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法容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你怎样看待它们,请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课堂随笔。课堂交流。
②课堂活动:学生写作 课堂交流
四、布置作业: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
两节课课堂活动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或者课堂节奏不紧凑,可能时间不足课堂交流不能全部完成。解决的办法:未完成部分可移到课下完成,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斑纹》
下一篇: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