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38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一分钟默写

清平调三首之二(唐 李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教学目标与导向:1、能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能够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即欣赏诗歌)3、掌握本诗,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4、诗词形式和通过诗的基本常识来欣赏诗歌,诵读5、欣赏

导入语

讨论“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 诗,朗读时想象一下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描绘,结合我们自己的少年豪气,有感情的把主席的诗读出来。

自主学习提纲

1、正音:

舸ge3,怅chang4寥廓liao2kuo4遏e4

峥嵘zheng1rong2遒qiu2樯qiang2天堑tian1qian4

2、了解古典诗词形式,通过诗的意象体会欣赏诗歌的象外之象

        讲解诗的基本常识。

    古典诗词常识:《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双调,114字,上阙13句,四平韵,下阙12句,本篇押用一部平韵,韵脚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按律,首句不必入韵,“秋”字盖添叶。五平韵。

3、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等,

   意象,意境,要把握“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以,要多了解文化传统以及传统文化积淀在各个意象上的典型信息,如:梅,竹,月,楼等在我国诗歌中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布置阅读读本4,课。默读全诗,划出所有表达诗人感情的意象。结合课后2,3题讲解。

    诗离不开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的诗由有一个主题意象展开联想,比如读本上的《尺八》,有的诗围绕一个中心由多个意象展开联想,比如《沁园春.长沙》

4、上阙重在描景:看湘江秋景: 竞(学生概括)

   意象——群山,树林,碧江(自然力量,革命形式)百舸,飞鹰,翔鱼(向往自由)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感情:景是热烈的,情是低沉的豪情,胸怀是广阔的(以乐景写豪情)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朗诵)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情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5、下阙重在抒情:忆峥嵘岁月:恰

    意象——同学少年(1911年到25年,长沙学习,工作,革命活动)怎样的少年?概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慷慨激昂,敢说敢做(三方面写中心意象:精神风貌,活动,志趣)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

    诗人通过回忆当年的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巧妙的用一设问结尾,也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谁?我们,我们这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诗人不仅限于抒发同学少年的无畏激情,还赋予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爱民的热忱,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一颗赤子之心在怦怦跳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下阙写活了一群视天下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朗诵注意豪迈之情,凌云之志的抒发)

6、总结:作者怎样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一分钟默写

清平调三首之三(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教学目标与导向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二首的高远境界,并背诵二诗。4、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5、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的特点,并积累其他诗词。6、人生易老天难老”中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导入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陶渊明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等特点。1929年革命形式大好,可是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自主学习提纲

1、找诗歌意象:

     战地黄花、秋风、寥廓江天万里霜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带上革命的热情和豪气,分外鲜艳

      秋风劲:  强劲有力的秋风更似革命者坚忍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展开全文阅读
      寥廓江天万里霜:秋色无垠,革命家的胸怀也无垠。祖国河山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诗歌意境

      灿烂金秋,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对革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4、整首词意境高远,词风雄浑。可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

5、、初稿时上下阕顺序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改后好还是不改好?(讨论)

第二课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分钟默写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化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支鬃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学目标与导向:

知识目标

1.了解徐志摩的简历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德育目标

1.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2.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3.学习《再别康桥》,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自学提纲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ɡ)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进而给全诗划分节奏: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明确: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ɑi""ɑnɡ""ɑo""onɡ""e""ɑo""ɑ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4、读全诗,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体会诗歌的建筑美

明确: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

(解说:反复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以上通过三次朗读,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同时也为理解内容奠定了基础)

5、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第七节:呼应开头。

6、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①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摩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等。

②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吗?(从色彩和动感上)

明确:(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③学生自由描绘画面后,教师总结: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明快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倒影在康河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天上"彩虹似的梦"以及那"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景的感觉。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作品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美感。

7、教师总结

死水(闻一多)  

一分钟默写  晚春(唐朝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教学目标与导向 

1.闻一多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4.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5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6.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7.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8.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9.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自学提纲

1、你所了解的.闻一多及《死水》比喻义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作风格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诗歌创作主张,曾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死水》写于1926年春天,也就是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闻一多1922年夏乘船赴美留学,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后又先后转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留美期间,诗人饱尝民族歧视之苦,备感离群孤雁的寂寞与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愈加浓烈。于是,诗人便把自己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之情,化作一首首浪漫色彩极浓的诗篇。祖国在他的心中是"慈光普照的太阳",是五彩缤纷的秋菊。由于思国心切,闻一多在1925年夏天便提前返回祖国。然而,当他怀着赤子之心,回到梦魂牵绕的祖国之后,等待他的却不是他的心爱,而是"噩梦挂着悬崖"般的"一场空喜",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美丽的希望与黑暗的现实发生猛烈的情感碰撞,顿时,使诗人"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的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个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愤慨,他高歌当哭……"闻一多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境中,写下了《死水》这一著名的诗篇。


展开余文
《死水》是一首社会性很强的诗,再现了诗人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产生的真实情感。然而,全诗只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失去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2.、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死水"象征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凋敝的黑暗社会。

3、学生思考: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诗中的"翡翠""桃花"是怎样形成?它们与"罗绮""云霞"都是美的事物,与这"绝望的死水"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翡翠"与"桃花"与"破铜烂铁"有关系。"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与"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两句可用化学方程式分别表述如下:

2Cu+O2+CO2+H2O===Cu2(OH)2CO3俗称铜绿(绿色固体)

4Fe+3O2===2Fe2O3 Fe2O3+xH2O===Fe2O3·xH2O(铁锈)

"死水"本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赋予其艳丽的色彩及油画般的美。目的是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们的反感,越能表达诗人对"死水"的厌恶之情。

4、提问:最后一节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怪陆离的旧社会的深恶痛绝。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

5、布置作业

熟背《死水》。

赞美(穆旦)

.一分钟默写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目标与导向

1.穆旦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的能力。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5.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6学习《赞美》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7.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学习提纲

1、了解穆旦及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2、掌握生字词

峦(luán)呼啸(hū xiào) 佝偻(ɡōu lóu)粗糙(cū cāo)诅咒(zǔ zhòu) 圯(pǐ)枯槁(kū ɡǎo)踟躇(chí chú)

3、学生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明确:第一层(1节):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第二层(2~3节):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赞美伟大的人民。

      第三层(4节):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4、研读诗歌的第1节,思考: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的河水,唱着单调的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情感,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深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们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5、研读诗歌的第二、第三节,思考:"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6、学生讨论: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

明确:"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7、学生思考:诗歌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忍、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位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焦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8、课堂练习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完成文后各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在此,诗人将自己与鸟化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歌喉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著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含义?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9、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

第三课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郑愁予

一分钟默写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学目标与导向:1、让学生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2、理解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3、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

导入语

    昨天一位同学犯了一个错误,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通,但是一位台湾诗人的《错误》却被很多人传唱,这到底是怎么的错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错误》。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1、  请同学复述诗的内容,以便整体把握。

 

2、 在这首诗中,什么是错误?

明确:马蹄声

3、  马蹄声给谁造成了错误?

明确:女子

4、 马蹄声为什么回给女子造成错误?

明确:把“我”当成了要等的“归人”

5、 那么,能不能看出这名女子在等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痴情、寂寞、充满哀怨

    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诗歌描写了女子在等待归人时一种离愁,一种哀怨 心情,被称为闺怨诗,如温庭筠的诗《望江南》等,王昌龄《闺怨》把它们找出来

 

 

6、  在这首诗中,女子这种哀怨之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第一段    第二段

A、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女子等待时间漫长、容颜憔悴。

B、  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封闭

恰若青石街道向晚——没有生气       女子的内心世界是

心如小小窗扉紧掩——封闭       封闭的 

7、  那么,她是为谁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呢?

明确:要等的归人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芳心只为归人开


展开余文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闱不揭       也可看出这女子是坚贞的

教师小结:  因此,女子芳心是有所待的,她时时盼望着归人,时刻留意着青石街道上传来的声音,当听到跫音响起之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她的心充满了希望,感到归人即将到来。长久的期待有了结果。但是,当男子经过她窗前时,错误产生了,男子只是个过客,不为之停留。女子燃起了希望之火,又慢慢熄灭,心情会更加的伤感,凄凉,无奈。

8、  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凄凉,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但是,既然这错误给了我们这种感觉,那么,诗人为何不用“伤感,凄凉,无奈”,而用了“美丽”来修饰呢?

明确:A、当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接近失望时,突然听到似曾相识的马蹄声,对她来说,敲响了她希望重逢的内心深处,因此,是美丽的。

      B、从美学上讲,只要能使人的心灵为之震撼的,就是美的,当这名女子发现骑马者不是归人时,希望又变成了极度失望,心情更加的凄凉、伤感、对我们来说,也产生了一种震撼。 

      C、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具有一种古典美,意境美。(意象)

   (古典美:马蹄、青石街道、江南、莲花……无不具有古典意韵)

致橡树

舒婷

.一分钟默写

闺怨(唐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教学目标与导向: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引出“朦胧诗”概念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3、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4、师略论爱情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5、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6、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爱情?(同学讨论、回答)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7、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8、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a、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b、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第四课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一分钟默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目标与导向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5、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6、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导入语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三、研习课文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7、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8、布置作业

a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b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篱笆那边

狄金森

一分钟默写

清平调三首之一(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教学目标与导向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主学习提纲

1、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2、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3、 “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4、 “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5、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6、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7、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8、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我愿意是激流

                           

一分钟默写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学目标与导向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导入语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主学习提纲

老师的问题:

1、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解说] 

     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这些形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它们常常具有生动鲜明的特征。这首爱情诗运用大量比喻性的形象,将无形的爱情物象化,显得生动具体,诗人的丰富热烈的感情由此得到充分的抒发。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住这些形象的特征,才能较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这样安排教学活动,也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 

    教学中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4、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5、讨论:这首诗多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6、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7、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沁园春 长沙
下一篇:《都江堰》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