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23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感受秋天
高一年级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感受秋天
[命题意图]:高一学生刚到一所新学校,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第一篇作文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物,是有必要的;其次,结合高一课本第一单元写作训练―――感受生活及课文第一单元诗歌教学,应选择较浅易的话题给学生作文,让人人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现正处秋天,选择秋天的景物作为第一篇作文,较适宜;其三、高中的第一篇作文不能马虎,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慢慢引导,循序渐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后再作文就不觉得作文可怕了,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作文恐惧心理。
[训练内容]:感悟秋天的景物
[文体]:记叙文(以描写为主)
[方式]:读、写、改结合
[课时]:五课时
提前布置作业:1、观察校园的秋色;2、摘抄5-10句描写秋的名句;3、摘抄一首古人描写秋的诗;4、有条件的同学可去拍一些照片。
第一课时 [感悟秋天]
1、引导学生归纳本单元描写秋的诗句。
2、组织学生说出自己对秋的感受:用一句话或一小段文字描写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某种景物(提示:可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句子板书(注意标上学生姓名),以便共同欣赏。
3、出示一些秋天景色的照片给学生欣赏。
[例] 秋叶
秋天来了,秋叶伴着瑟瑟秋风片片飘落。它们在空中飞旋着,如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没有一丝感伤与遗憾,每一片落叶的飘落都是用生命谱写的快乐乐章。看,它们辞别了枝干,在空中一个漂亮的翻转,那叶脉,映着秋日的阳光格外清晰。接着双慢下来,像一只大波浪中行进的小船――飘荡着,又仿佛在招呼它的同伴,之后又以一个慢悠悠的舞姿向根飘去,仿佛一个久别故乡的游子投入母亲的怀抱。
[以上教学激发学生对秋的兴趣,接着才有写作的兴趣]
4、让学生读出所摘抄的描写秋的名句并选择一二句进行欣赏。印发描写秋的名句给学生欣赏。
5、师生共同欣赏一二首古人描写秋的诗。(印发给学生)
[学生自己感悟后,对秋天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心中已定下写作秋景的谱子]
[名句选]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7、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9、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刘禹锡《秋词二首》
10、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11、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唐·杜牧《秋夕》
1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唐·杜牧《秋夕》
1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声:雨打枯荷,单调、凄凉。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4、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1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宋·苏轼《赠刘景文》
16、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1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1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19、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20、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古诗鉴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展开全文阅读
颔联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于“泻”,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用“泻”写出了月光如水,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面对这一溪清幽洁明,空灵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润沧桑的面庞,撷一缕清音唱响心灵的浪花。着一“流”字,尽显风流,颇有柳宗元《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韵味,也引导人们去体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飞花溅玉的闪亮或穿林绕石琤琤琮琮的合鸣。王维一“流”,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无穷!
颈联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而这种生活出现在山中黄昏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显现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写姑娘: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静的生机,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写渔人: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让人心生羡慕,多么想,摇一船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来迎接又一个静谧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渔舟小调去欢送又一个余辉掩映的黄昏。姑娘也好,渔人也罢,诗人只听见竹林中的喧闹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不见行舟,自可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人们竟是裹在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里,这是何等动人的景象啊!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的人们,勤劳纯朴,心性高洁;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率性真诚,一派天然。难怪末联诗人要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尾联巧用《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反用其意,自成佳构,增无限趣味,“随意春芳竭,王孙自可留。”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另外,从全诗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纯洁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莲,污而不染;……凡此种种,在传统诗文里面,都是一些清闲雅致,高洁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难看出王维对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第二、三课时 [作文指导、堂上作文]
写作文并进行写前指导,保证给学生作文时间60分钟。下第三节课时把作文收上来。
[文题]:秋天,自古及今都是文人墨客的书写对象,不同的人经历不同、心情不同,对秋天的认识也不同。请把你对秋的认识写成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性文章。
[拟题要求]:题目中须含有“秋”字(可在前后加入其它词:如秋风、秋雨、秋叶、秋色、秋韵、秋夜、秋晨、晚秋、家乡的秋天、校园的秋色等等)。
[选材范围]:可描写家乡的秋色、学校的秋色或你熟习的某地的秋色,要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提示]:首先列出秋季最容易激发你抒发情怀的景物,按照不同的感受分类。然后,参照下面的三种结构方式构思:
1、确定一种情感为文章的主线,或爱、或恨、或伤、或思,而后挑选四五个足以表达感情的景物,由情贯穿景或物。
2、主线确后,除找出相应的景物外,还可找一些情形完全相反的季节性景物,或变换景物的时令背景,对比两种不同的景物或同一景物的两种不同状态 。比如,可以用春之蓬勃、春之可人、春之短暂和秋之愁人、秋之肃杀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作者的好恶。
3、按照既定的情绪内容,寻找一二句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反复出现在各主要语的首尾处。
以上三种结构方法都需要以景物描写作基础,景物描述越细腻生动,情绪的抒发就越容易被人接受。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教师课外浏览学生作文一遍,然后选择不同层次的十篇作文进行详细批改)
一、印发一篇中上水平的习作给学生,进行讲评。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所描写的秋景是否有特色
2、所流露的感情怎样
3、是否有精彩片段
4、引用的名句是否恰当
[学生范文]略
二、学习课外例文:
《秋之感悟》
一年四季,风景各异,但秋天 仿佛从来不曾取悦于我。
记得十年前的秋天,无数个黄昏,夕阳一点点躲到了远山的背后,我独自一个人无趣地踩着满地的落叶,穿梭于那条孤寂的林间小路。满眼苍凉的枯黄,天空中乌鸦凄厉的叫声,让我觉得好不自在。寒风袭来时,我无助地仰望苍穹,一只只孤雁从头顶划向遥远的天际。秋天仿佛就是这样一幅生命的残局,了无生气。
十年后,又是一个秋天,我带着满胸的失意,漫步在一个我自认为同样失意的环境中。四周树木环绕,在肃杀的秋风中,黄叶飘撒一地。我哭了,晶莹的泪珠滑过脸颊,在秋风中抖落满腹的忧伤。
突然,一片树叶在风中翩然落到我的头发上,我轻轻地将它取下,带着一丝不屑。可是,就在它即将从我的指间滑落的一刹那,我才猛然发觉,那竟然是一片绿叶——一片翠绿的叶。那饱含生命桨汁的颜色,几乎使我忘记这是一个万物衰微的季节,我不知道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在一个微弱的生命行将终止的时刻,它是如何用尽自身力量来保全自己那份生命的颜色,为此,它该经受了怎样的生命的历练啊!蓦地,我对这枚小小的落叶产生了敬畏之情。我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口,漫天的黄叶在我身边飞舞飞舞,秋风不再凄然,阳光似乎也在刹那间温热起来。
一枚落叶就这样改变了我对一个季节的感受。虽然春有希望,夏有热情,冬有宁静,但秋更以昂扬地姿态走进我的生活 。当满地的落叶铺起金色的大道,为人们阐释生命的奢华时,那枚曾赋予我顽强生命的绿叶,再一次让我放声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老师点评]:
一片小小的叶,却有着独特的生命形式。在“秋风肃杀”、“万物衰微”的季节,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绿色,这份生命的执着和顽强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小作者正是抓住这生活中瞬间的发现,深入挖掘,表达了一个有关生命的主题。
文章主题的表达深刻独到,富于强烈的个性色彩。这既有赖于作者细腻的感受,又有赖于其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这也正是我们平时作文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文章语言也颇具特色。优美不失朴素,精致但不做作。在不足700字的篇幅中,既刻画了秋日肃杀的气氛和自己忧伤的情怀,也展现了那枚绿叶非同凡响的生命律动和由此而引发的内心的震颤。读来有形象,有意境,实感强烈,发人深思。不失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习作。
展开余文
三、学生同桌交换作文欣赏,互相指出优缺点。
第五课时 [作文修改]
一、指导学生围绕上节课讲评的几个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下课后收回作文,教师课后详细批改。
二、印发几篇描写秋的文章给学生课外阅读
例文1
《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梁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署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例文2
《秋》
这个午后,竟沉浸在这样一幅画中不能自拨:湛蓝的天空下,一个面露喜悦的农家女子站在秋天金黄色的原野上。在她身后,大片的向日葵和玉米已经成熟。那曾经浓绿的叶片变成暖暖的金黄色,向着太阳微笑的向日葵,终于被沉甸甸的喜悦压弯了头,玉米也一不小心笑露出满腹的心事。着蓝地白花衣衫土黄色裤子的女子,两手轻轻的绞着衣襟,嘴角有一抹掩饰不住的喜悦。在她的脚边,一只盛满向日葵的蓝子告诉我,她是个正在秋收的人呢。
在这个以暖色为基调的画面里,传递着一种安宁详和喜悦的主题。画的下角,四个简单的字:又到秋天。我自知不是个懂画的人,我无法确切的理解出画的真正含义,我只知道,当我徜徉在这样一幅画中,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仑美奂的秋天。我沉泯于这真实自然之美。是的,秋天已经来了,关于秋的剧目,正在自然界隆重上演。也许那些关于收获的章节,我无法参与其中,但看着这喜悦的女子,我的心也会随着她的目光飘向远方。
说到秋天,实在是一个可以让人神思飞扬的季节。且不说突然变得高远起来的蓝天让人神清气爽,也不必说那沉甸甸的收获让人留连。单是那如打翻了调色盘而变得五彩斑斓的各样树木,就让人觉得秋天实在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季节。你看,秋天的天,那么蓝那么高,蓝的没有一丝杂质,让人的心纯静如水。秋天的风,没了夏日的燥热,送来徐徐清凉,让人精神振奋。秋天的花,比夏花更绚烂,姹紫嫣红中充分展示生命之美。
秋天是明丽多彩的,它无法以一种单纯的色调来形容。看那金黄的稻田,红色的高粱,白色的棉花,碧绿的菜畦,还有各色鲜艳的花朵,无不以自己独特的色彩,来为秋天涂上浓重的一笔。喜欢秋天,不能不说是为秋的色彩而心折。古人形容秋色有诗云:“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廖廖几个字,秋色尽收其中。秋天实在是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歌吟的题目。
爱秋还不仅仅因为秋色美,更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了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天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刻了。在乡下,秋天里的农人是最忙碌的。是否交了白卷这时可要揭晓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然对于勤劳的人民总是有所偏爱。只要你肯付出辛劳,上天总会把最好的收成奉献与你。累累的果实里凝聚了多少期待的目光,金灿灿的收获里又饱含了多少向往。秋天,农人的笑是甜的,梦是香的。
自然的秋天因浓缩了世间精华而令人神往,人生的秋天是否也如此之美?如今已迈步走向人生之秋,回望来时路,却不由得心里一阵忐忑。虽然也经历了春种夏播,在秋天,却少有农人的喜悦。是属于我的季节多灾多难,还是懒惰辜负了曾经的好时节?望着羞涩的囊中那几粒不成熟的果实,好想似画中单纯的女子,笑对秋色,拥有那满蓝子的收获。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逢秋不悲秋,却以一种达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刘禹锡的诗不能不给人以启迪。虽然自然的秋天意味着一种结束,而人生的秋天却不仅仅是结束。透过农家女子那憧憬的目光,我知道,其实属于我的人生也可以从秋天开始。是的,从秋天开始,虽然错过了一个季节,但只要全心付出,勇敢面对,依然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丰硕的秋。
例文3
《家乡的秋》
炎热的夏季被萧瑟的秋风吹跑了,家乡也由翠绿变得枯黄,由喧闹变得冷清。
躲开嘈杂的人群,漫步村南的小山,灌木的叶子已经枯黄。一阵飒飒的秋风吹来,黄叶翻转了两下,便恋恋不舍地脱离了枝头,犹如断线的风筝一般,随风飘起,而后,悠悠地向地面扑来,在地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松柏越发显得清瘦,迎着风颤抖地摇着头,从喉咙里发出无奈何的叹息。树叶哗啦啦地唱起挽歌,和着松涛,引起山谷的共鸣。正是“碧云天,黄叶地,秋雁南飞,晚来已染霜林醉”的时节。
选一块视野开阔、背风向阳的山石坐下,眼望秋天的家乡:山脚下那条灰黑色的公路,越发显得阴暗、开阔,犹如灰黑大蟒匍匐在山沟里,蜿蜒前行,伸向远方;来往穿梭的车辆失去往日的活力,斯文地慢腾腾地一路行去;行人也失去往日的潇洒,瑟缩地等着寒冬的降临。前边是一片玉米地,棒子早已收回去了,剩下一棵棵枯萎的玉米秧,兀立在空旷的原野上,就像一个个垂头丧气怕俘虏,没有精神,没有活力。玉米的叶子满地都是,风一吹满天飞,半空枯叶,一空秋意;坐落在地中央的是一片沉寂的房屋,看不见烟火,听不见鸡鸣、狗吠,有些萧瑟,有些寂寞。
秋水绕村行,亘古到如今,河涨河又落,人杰地不灵。这里的河就是村后那条河,但这时却不是“天净水明霞”,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浑浊,冲不尽这里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
那河边是荒山了,山岩突兀,起伏平缓。山势的起伏已被茅草掩盖了许多,整个山坡放眼望去,毛茸茸的,风吹过来,整坡枯草随风摆动,发出鸣鸣的哨声,像呼唤万马千军要与秋风抗衡。
当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窦敦城,三面环水,一面是山。一夫当关,万户莫开,占尽地利之便,造就一代绿林英雄,遥祭窦敦城独秀成林,安下三十六寨,建立边环套,铁马金戈,驰骋于群山之中,何等威风,何等豪情,而后呢,不也是被清兵踏破山城金镖夺命吗?英雄往昔,不堪回首,徒增伤感。
一阵凉风吹来,收回飘忽的思绪,无论如何,我还是要回去的。
[点评]:
本文最大特点是写出了散文的味,“悲秋” 的文章古已有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秋兴》等。本文作者仅仅是高一学生,能通过描写树、山、路、木、河、事而透出浓浓的秋意,读者欲与之同“悲凉”了。
例文4
《家乡的秋》
秋天,在有的人眼里,似乎总是满地的落叶,光秃秃的枝,一片凄凉而又孤独的景象,可我从小就对秋天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超乎寻常。因为在我的眼里,金色的秋天,并不是孤独、凄凉的代表,它是丰收的象征。
我的家乡―――庐山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它的秋色更惹人爱。
不必说避署胜地庐山的景致了,单是我村四周围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山,就能让你留连忘返。青青的小山肥我们村子围了个圈儿。山坡上,果实成熟了,一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布满了山坡。瞧,那红的是柿子,黄的是梨子,青的是苹果;更有那不知名的野果,满树满枝都是,叫人越看越爱越心甜。一阵风吹来,沉甸甸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空气中充满了果实的香味,深深吸上一口,沁人心脾,多么香甜啊!山谷中,层层金黄的麦浪上下翻腾,这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大好年景。
看,南山顶上那一大片一大片通红的是什么?啊是秋天的象征―――枫树,满树的红叶像是燃烧着的火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枫树林中,有不少欣赏秋色的人们,他们当中的天真的孩童,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也有银须垂胸的老人,在他们被枫叶映红了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微笑。这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欣赏到了真正的秋天,秋,给予人舒畅和豪放。
拾梯而上,爬上最高的山头,尽情眺望:蓝天衬着白云,绿带绕着青山,还有那隐藏在繁花嫩叶中的红瓦顶和金色的麦田,构成卫幅五彩斑斓的山区秋色图。那高超的技艺,就是唐伯虎也要望尘莫及了。
我喜欢家乡的金秋,更喜欢带着瑟瑟寒意的秋雨,点点晶莹的雨珠,条条倾斜的雨 线形成一片蒙蒙的雨雾。秋雨它能使人清醒,同时双能冲刷掉在大地上的一切污秽之物,使大地变得那么晶莹透亮,一尘不染。
人们都是赞美春天,说春回大地生气盎然。我却认为,如果把春天比作一个刚刚落地的娃娃,那么,秋天,便是一个成熟的少女。秋天,有着自己的内在美,那就是成熟的美。
我爱秋天,我更爱家乡的秋天。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新,描写生动的写景文章。古往今来,写秋景的文章很多,但大多都以秋的萧条为主题,而本文则独辟思路以颂丰收为题。写小山,写枫树,登山眺望,描绘丰收之美,那使带着寒意的秋雨,也给人种美好的感觉。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写景突出特征,富有层交次。行文先总后公,以行踪为序。作者概括写出家乡美景,突出家乡美景,突出家乡可爱。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开头写家乡“秋天更惹人爱”,文末以“我更爱家乡的秋天”作结,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例文5
《海滨晚霞》
中秋节这天,吃过晚饭,还不到六点,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海边,看晚霞。
此时,太阳的脸是鲜红鲜红的。它的光像是被谁掠云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明亮。它向西缓缓地退着,像俏丽的少女一样温存、恬静。
云,悠悠地浮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山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红得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毛茸茸的边缘镶 了一道光亮亮的金边。它们不断地变幻着各种形状:这块云像只高傲不可侵犯的雄狮,接着它渐渐地模糊了,变成了一只笨重的大象;那块云像只顽皮的小猫,跑来跑去,忽然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梅花鹿。可是任凭它们怎样变化,颜色始终是通红通红的。这些可爱的云彩们,像被太阳旖旎的光彩吸引了似的,浩浩荡荡向西涌去然后慢慢遮住了太阳,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真是那么回事。你看那绚丽的太阳光,射到大片云彩上,给他们全罩上了透明的红色彩衣。霎时间,朵朵云彩顿然灿烂起来,它们像那初放的花蕾争奇斗艳;又像那娇媚的少女曳动红纱翩翩起舞;更像那漫山遍野盛开的火红火红的山茶花在欢笑,互相比着各的美丽。
展开余文
啊!多么美丽的晚霞!我进入了无限神往的境界,紧紧追捉那迷人的晚霞。看!天边的那朵云彩,多么像一只“天鹅”呀!它的头颈向南,翅膀被太阳染成了深红色,折射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阳光,而头部却是一抹淡淡的粉红。它那样地端庄文雅,翅膀轻轻地扇着,仿佛翱翔在高高的蓝天 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游荡。可一会儿,“天鹅”模糊了,慢慢地变出一朵“荷花”来。那荷花白中透粉,粉中泛红。十分淡雅秀丽
夕阳渐渐西下了。大海的浪涛欢快而双有节奏地轰呜着,冲激着黑色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海鸥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同浪花玩着游戏。这时候,夕阳和晚霞交相辉映,不仅映红了天空,映红了青山,映红了松林,而且把大海染成金黄色。我不由得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但是眼前这美好不是远远地超过了诗中的境界吗?
我透过松林的缝隙,望见那夕阳坠落下去,收敛了它的光彩,然后抛下了云朵,独自溜到地平线上,云朵们不能借助于太阳的美丽的光彩来梳妆打扮自己了,色彩由深红到粉红,渐渐暗淡下去。当太阳把自己的脸全部藏在地平线下时,天空慢慢显得幽暗起来,已成深蓝色了。我简直陶醉了。
啊!晚霞,你这如画似的美景,将永远成为我美好的记忆。
[点评]
作者不仅认真观察,而且认真思索,合理想象,使文章写得充实、生动。小作者注意描绘迷人的晚霞的静态、动态色彩、变化以及它与夕阳、云彩互相映照的景色,把一幅美好的海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双以“透过松林的缝隙”远望作结,点出了“晚”的特点,很好地照应了题目。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马寅初:基本国策第一人
下一篇: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