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1384  
标签:备课资料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吴 中 杰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凡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开始时他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正继续与《现代评论》派文人进行论战,接着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更因其谴责段棋瑞政府的暴行而受到通缉,生活极不安定;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其时,他“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因为写作心境不同,文章的情调也并不完全一致。在北京时,因正处于鏖战之中,故即使写作回忆散文,亦多杂文笔调,有些篇幅且有论战语气;而到厦门之后,被供在图书馆楼上,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在这寂静中,往事浮上心头,他接连写了5篇回忆散文,其间杂文笔调少了,讽刺更多地隐含在平静的叙述之中。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到了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住在白云楼寓所,整理旧稿。他在编定散文诗集《野草》之后,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若干有意义的片段,写成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10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谨严的写作态度有关。这10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回忆散文中,属上乘之作。

    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五四运动早已退潮,但是鲁迅却仍旧锲而不舍地坚持五四精神,提倡人的解放。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则及精感录》25、49、63等文章,对儿童解放问题加以深入地探讨,《朝花夕拾》既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忆儿时生活的,这个问题必然成为重要内容。书中所写儿童读物的匮乏、儿童教育的悖情,都与此有关。《二十四孝图》一文开头,作者以极其急切的口气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原因也就在于,自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把这些人比做蒸吃小儿的麻叔谋,甚至认为他们的为害远甚于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鲁迅回忆他小时候与他的小同学们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想要看看那种有图有说的书啊,但是,凡是有图的书都被老师禁止。他所得到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他一人所独有,使他高兴极了。但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这是一本孝子教科书,里面所说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多有暌情违理之处。幼年鲁迅觉得,其中有些自然也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而“哭竹生笋”就可疑,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而最使他反感的,则是“老莱娱亲”和“郭巨理儿”。前者写一个70岁的老头,为了娘亲,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堂上,诈跌仆地,作婴儿啼。这一个“诈”字,就违背了儿童纯真的心理。而后者却说郭巨家贫,为了养亲,要将儿子埋掉,更是残忍之至。鲁迅批评这本孝子教科书道:“正如将‘肉麻当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他就以儿童的纯真心理,揭穿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和残酷性。而这种儿童心理,却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和教师们所不能体察的。《五猖会》写父亲在他兴高采烈地将要上船去看赛会之前,却要他上新课,背新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虽然终于背出来了,大家都为他高兴,工人将他高高地抱起,仿佛祝贺他成功一般,快步走在前头,但是,他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而且在文未还写着:“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见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是隔膜之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写出了塾书生活的乏味和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他们自然只好趁先生不注意时,溜到后园去玩,或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画画或做游戏。——鲁迅正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写出了旧时儿童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朝花夕拾》虽然是个人生活的回忆,而且选取的都是极平常的细节,没有宏伟的场面,也不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透过这些平常的细节,我们仍能看到时代的风貌,感到历史的变迁。且不说《五猖会》、《无常》等篇为我们提供了晚清时期的民俗画面,甚可玩点单是《琐记》一文所记,就使我们看到那时社会思想之保守,进行改革之难,和新学堂之不成气候。绍兴的中西学堂,西学本来就并不多,只有算学、英文和法文几门课程,但就已成为众矢之的,为全城所笑骂。熟读圣贤之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消它。洋务派大臣在南京所办之水师学堂,鲁迅是用“乌烟瘴气”四个字来概括它。他选用了两个细节来表现这种“乌烟瘴气”:一是头二班生和三班生等级森严,前者还要摆出一副螃蟹式的姿势,横行霸道;二是这个水师学堂的游泳池,因为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就填平了,不但填平,而且还在上面造了一座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鬼节时,还要请一群和尚到风雨操场来放焰口,以超度亡灵。这哪里还有一点新的气息呢?鲁迅后来转学过去的陆师矿路学堂也  不太高明,这只要看看作品中所写的青龙山煤矿的情况就可知道。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听到青龙山煤矿的出息好,所以开手的,待到开学时,煤矿那边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哪里也不了然起来。“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而这种凄凉的情景,大致也  就象征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命运。但是,看新书的风气却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了。《时务报》、《天演论》成为流行读物,这给青年人打开了新的眼界。除了新党总办的影响外,大概也是时代的风气使然吧!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接着起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又唤醒了革命党人。待鲁迅到达日本不久,中国的革命运动就蓬勃兴起,而且日本东京就是革命党人聚集之区。这一点,《范爱农》一文中有所反映。不过,鲁迅从来不去正面地描写革命斗争,无论是在小说中或者是在散文中。他大抵是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揭示革命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文中所写对于辛亥革命的观感即是显例。辛亥革命发生时,鲁迅和范爱农都已回到故乡,范爱农特地进城来邀约鲁迅一同上街去看光复的绍兴,“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趟,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就这淡淡的几笔,即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政府组织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揭露出来了。这使我们想到《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革命党进城后的情况:“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两段文字,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透过这些笔墨,作者把这场革命的结局给写出来了。


展开全文阅读
  《朝花夕拾》每篇文章的写法不同,有些以叙事为主,有些则标明是专写某一个人物的,但叙事也离不开人物,无论是何种写法,所写人物都跃然纸上。《朝花夕措》中着笔较多的是长妈妈、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长妈妈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文章就从儿童的眼光来加以观察。长妈妈这个人物的出现,首先是在《狗·猫·鼠》一文的末尾,提到了她一脚踏死了隐鼠之事。接着,才在《阿长和<山海经>》里对她展开描写。所写虽多日常生活细事,但很传神。写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什么事,使人很疑心家庭风波与此有些关系;写她旧规矩很多,如元旦早上的古怪仪式,实在是烦琐之至;写她管小孩子非常严,不许走动,拔  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是顽皮,要告诉母亲去,但其实却并不能照顾小孩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余地;更妙的是写她讲述长毛的故事,结未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通过这几个细节,就表现出一个烦琐、粗俗和愚昧的佣妇形象来。但是这并不是长妈妈的全部。作者又通过她为“我”买《山海经》之事,表现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细心和爱心。幼年鲁迅自从知道有《山海经》这部有画的书以后,一直想要而却总是得不到,没想到长妈妈在告假回去时,却给他买来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使幼年鲁迅高兴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文中接着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一切都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觉和感受出发来描写的,也表现出了一种童趣。写藤野先生,则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两种对比:一是藤野先生衣着的马虎和教学、研究态度之认真的对比;一是日本学生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学生因歧视而寻衅,与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既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格,也写出了作者对他的感情。在作者的心目中,藤野先生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作者并没有用过分张扬的文字来描写这种影响,而只记叙了这样的事实:一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个结尾,意味十分深长。范爱农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作者写他的相貌,“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愤世嫉俗,常有一些为常人所不大理解的行动,比如,他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思铭的亲兵挖出心来炒食净尽,于是在日本东京的同乡们就开会,吊烈士,骂满洲,有人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但作为徐锡麟学生的范爱农,却反对道:“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就引起别人的愤怒。但范爱农决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作者只用几句话,就把他更本质的一面写出来了:“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闹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环境对他不利,只有鲁迅做校长时,才会请他做监学,鲁迅一走,他就被接任的孔教会会长去掉了。社会环境逼得他非沉沦不可。范爱农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鲁迅小说《狐独者》的主人翁魏连殳,他们都是以变异的心态来反抗社会,而不为社会所容,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人。将这两篇文章参读,很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寿镜吾,如父亲,如陈莲河,如某名医,如衍太太。这里只举寿镜吾和衍太太为例。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是,当“我”问他“也很博学’”的东方朔之事时,他却说:“不知道”,而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对学生很严厉,但并不苛刻,“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罪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和学生们一起大声读书,读得非常陶醉,以致学生们声音低下去,静下去,大家各做自己的小动作也不觉察。特别传神的是写他大声朗读《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时的情景,作者说:“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实在是一个既古板又可爱的人物。作者笔下虽然不无调侃的笔调,但是带着很大的敬意的。而衍太太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她最先的出现,是在《父亲的病》一文的末尾。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他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但是衍太太仍催促他叫,一直到父亲咽了气。作者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如果说,这或者还可以归结于旧礼节的害处,那么,《琐记》里所写,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施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拿春画给未成年的“我”看,并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在这里,作者只选取了几件极平常的事情,用极平静的语调叙述,就显示出了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当然,《朝花夕拾》作为叙事文学,真正的主人翁还是叙事主体,即作者自己。但本书与一般的回忆录不同,作者并没有大段的自我描写和内心独白,而是在叙事、写人中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文章的总体风格是:简练、平实而具有幽默感。他的小说是这样,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能写得简练、平实,是由于他的文字已退尽火爆之气,而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是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出之,却显得非常深沉。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云:“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段有名的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其实不但是写景,而且也是在抒情。这是从幼年鲁迅的眼光看去,后园的景色才会这样美。而且,这又是叙事上的一种铺垫,有了对百草园的迷恋,就更显出对书塾的不满。


展开余文
 鲁迅说;“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他本人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但是,他从来不写“奇闻”或“怪现状”,亦从不疾言厉色、剑拔弩张,所写皆公然、常见之事,亦以平实笔调出之,故很耐咀嚼,回味无穷。比如对于清末留日学生,过去曾有一部小说,叫《留东外史》,多记其荒唐事,虽有可读性,却缺乏讽刺力量,只能说是一部暴露小说。而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则另有一种写法,仅有两小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排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使我们想起鲁迅在一篇为《杂论管闲事·做学间·灰色等》的杂文里所写的:“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炖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二文参读,也许可以加深领会文意。但《藤野先生》中这段文字,不但写出了留学生们的不求进取,而且写出了他们自以为很美的丑态。文中特别点出这些留学生是速成班者,还因为他们之所以不肯剪辫子,是急于回国谋官做也。这样,讽刺又深入了一层。除了在这样整段描写中,意含讥讽以外,更多的是在叙事中顺带一笔,亦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如《无常》中有句云:“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这里,“据耳食之谈”,是讽刺那些自以为见多识广,强调“眼学”的考据家的,而“都在地狱里做主任”一语,则讽刺意义就更广了。此文又云:“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段文字正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将鬼神之事拉到现实的斗争中去,产生了很大的讽刺力量。在《朝花夕措》中,这种顺手刺之的文字还很不少,而且有些地方,讽刺得更加隐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  

 是的,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读的。

标签:备课资料 尘海苍茫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诗十九首选读
下一篇:十四岁中学生家中自缢 学校家长各执一词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