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770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斑纹
《斑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 培养学生解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记叙描写)和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1、第一专题,在“科学之光”的前提下,编者们是打破文体的界限来选文的。打破文体的界限归属一个专题,也许是江苏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新思路,《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蓝的制作》,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可以按照说明文的一般体式去讲,但《<物种起源>绪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其实都是札记或者学术论文,而《斑纹》,通体上说,又是散文。因而,解读《斑纹》,应从散文的角度出发更为合适。
2、安排两课时
由阅读感知斑纹的形象特征到领悟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教学内容及情境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建议以本专题课文内容间的联系为话题设计
二、关于作者:(有选择的介绍)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2004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期)、《黑夜书》(《花城》4期)、《渗透》(《天涯》6期)、《针尖上的天使》(《美文》1期)、《某年春》(《作品》12期)。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三、阅读体会作者如何细腻的体察自然的斑纹的
1、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2、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没有
3、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4、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 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5、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自然规律
6、结尾的斑纹与前面的有何内涵的不同?
“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我们”构成斑纹,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生活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斑纹,那就是情感的斑纹,我们生活的不同感受。
7、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四、小结,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
第二课时:体会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1、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①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②水族馆里看到蓑鮋 ,树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 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 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植物。
③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答案仅供参考)
①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生存的需求往往决定其个性特征。
②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
③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
④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展开全文阅读
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⑤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生命中到处充满强弱、美丑、善恶,这就是生命的两极,构成生命的斑纹的最基本的底色。
⑥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就象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斑纹,这是生命的又一神奇处。
3、小结:读周晓枫的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呢?
4、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周晓枫的散文《鸟群》或毕飞宇散文《人类的动物园》
补充资料:被删除的有关蛇的议论
“人有理由推猜蛇是一种热衷享乐而丧失亲情的动物──它是冷血的,注定与温暖的物质无关。”
“蛇诡异得令人恐惧,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弱点在哪儿。世间最大的迷宫是沙漠,最小的,是蛇让人猜不出地址的冷酷的心。”
“更让人注意的是蛇蝎美女:妖娆的腰肢、盎惑的欲望、骄傲到无动于衷的心,携带着致命的神秘感和破坏力──她的漫不经心掀动波澜,她的无所事事酝酿风暴,将我们安宁的生活程序一举摧毁。”
“色彩鲜艳、图案绚丽的蛇却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蛇改写美的悲剧,它给予我们另外的教育──美到极致,其实可以选择两种出路:成为罪恶的粮食,或者,就成为罪恶本身。”
《斑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心语]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
二、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三、 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 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四、初步感知:
※※※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 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五、研习课文
问: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1节)
※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3节)
———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节)
1、列数字:1/25秒;
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一条蝰蛇。
◎◎ 作者由“蛇” 和“蓑鲉” 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6节)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7节)
———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投影有关图片)
◎ ◎◎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节)
———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投影有关图片)
※※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10节)
———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 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10节)
———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投影有关图片)
展开余文
◎◎ 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11-14节)
———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六、总结课文: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 主题表述: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 感悟写法:
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3、绘形绘色,富有诗意。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 质疑探讨:你认为《斑纹》艺术表现上存在哪些不足?
1、意象的过于稠密,反而冲淡了艺术感染力;
2、过分依赖于知识,削弱了人性与情感内涵;
3、语言的华丽繁复,设置对思想表达的障碍。
◎◎ 作品评论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鹜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
七、课堂巩固:
[文本研习]
◎◎ 《斑纹》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文中“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中有一些议论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 《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斑纹》文体自由,写作手法多样,许多议论性的句子都含哲理,在文中起到了深化题旨的作用,如在写到食肉动物时的议论就有助于对生物界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对这一规律给人类社会的启示的理解。再如结尾部分的议论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 《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请举例说明。
——— 《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像电影镜头一样,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写虎时,紧跟在梅花鹿后面写,“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很强。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作者这样写动物的斑纹,“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八、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本上的[文本研习]题。
3、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斑纹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苏武传学案
下一篇:
《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