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92  
标签:教学论文
省冈中2007届高三记叙文系列训练(三)
     省冈中2007届高三记叙文系列训练(三)

                 鲜活你笔下的人物  

训练目标:

1、写人一要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等个性特征。

2、掌握生动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形象丰满。

3、熟记记叙文的理念:真实的体验、灵动的感悟、新鲜的表达。

作前指导:

记叙文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让阅卷人知道你讲述了一件比较实在的事情;必须有一个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让阅卷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外在的生气;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 

在前面两次训练中,我们强调了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素材、抒发真情实感的的重要性,介绍了兴波澜、生变化的叙事技法。写文章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写人要把人物写鲜活起来,要写得有血有肉。怎样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得鲜活起来呢? 本次我们训练的重点是将人物写得形象丰满。

一、总说:

㈠写人物的原则:写情感丰富、个性独特的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人,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㈡要特别注意一个人的六个方面:

  1、一个人的相貌的最特殊的一个特征;

  2、一个人的最能代表其身份、地位、个性、修养、职业的一句话;

  3、在自然状态下,经常出现和保有的一个动作;

  4、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习惯性的神态(眼神、表情);

  5、一个人不同与他人的心理特征;

  6、个性品质中的最稳定且不同于他人的“性格表现”。

  ㈢写人物要把人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描写,并且要直接切入场景,无须过多地铺垫。

㈣关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写人的记叙文,在叙述一件事或一次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出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人物,一群次要人物。当然,描写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但是要写好一个典型人物,又要写到其他一些次要人物,而写好次要人物,是为了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突出,更鲜明。

    在众多人物中,写好一个主要人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着力刻画好主要人物。

    既然这个主要人物是文章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首先当然应该用全力写好他。笔墨要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要抓住他的神态,言行等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才会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而对其他人物作一次总的介绍,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重视描写好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需要次要人物来陪衬。因此,我们要重视写好次要人物。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写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这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另一种是通过写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反衬作用。

㈤写好人物前后的变化

人物前后的变化一般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等来表现的。写出了人物前后的变化,更能体现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在作文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前后的变化,在不同境遇下不同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等,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思想变化。注意对比,有层次的递进,进行多次具体的描写,为中心服务。

㈥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蕊,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刻划了严监生性格的基本特征——吝啬。这样的细节对表达主题和人物形象起到特有的作用。二、具体技法:

1、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描写,不仅能够生动鲜明地展示各个人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可以以形传神,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由表及里地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但由于学生作品篇幅有限,人物外貌描写不宜从上到下面面俱到,只须抓住特点,寥寥几句即可。 

    2、语言描写

所谓语言描写,是指写好文章中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可以是自言自语的有声语言,也可以是出自内心的无声表白。对话,一般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交谈。通过人物的语言能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写人物语言,一般还要加上说明的文字,以交代说话者和对话者时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行动描写

也叫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绘。因为,人物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它是受思想支配,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在人物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示出来。着力描写人物行动,可以使人物活起来。精选词语,把人物动作写得准确、具体。如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从枕头底下掏出洋钱,抖抖的装入袋底,按了两下,写出贫困、俭朴而谨慎的华老栓的形象。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

⑴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这是作者对人物的心灵进行剖析、评价,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或一段时间内思想的发展变化,行文上比较自由方便。

    ⑵内心独白: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写得极为细腻真切。

    ⑶特殊的心理描写——梦境和幻觉。梦境和幻觉跟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同学们作文中常用做梦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写梦幻世界表达自己的向往、追求、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梦境、幻觉跟人物的生活和经历相联系,是人物在不随意的精神活动中对生活、经历的认识,是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的一种曲折表现。因此,人物的心理用梦境来表现,则增添了抒情和浪漫的色彩。


展开全文阅读
    当然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用动作暗示和景物衬托,这里就不赘述了。

    5、白描

白描是用朴素洗炼的笔法,几笔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的技巧。它本来是绘画名词,指中国画中只用线条描画形象,不加任何渲染和色彩。用在写作上,就是一种简练精约,少修饰,不烘托,但又能传神的技法。白描亦不同于概括描写,它也可以用在细部的刻画上,只是笔法不像工笔那样细腻。比如《祝福》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写得很具体,头发、脸形、脸色、眼睛都写到了,但又不是细细描摹,只是简略地点到为止,但这寥寥几笔又极为传神。

6、漫画笔法

这是一种写人的特殊描写技巧,就是像画漫画一样,把人物的某方面特征予以放大夸张,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已经有所扭曲,但由于夸大的部分正是人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常常更能使人物鲜活,并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肖像描写即是如此: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7、绘眼睛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写出了王熙凤的精神。

这是一个男孩子,大约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鼻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鹊窝。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滴溜地乱转。(王愿坚《小游击队员》)写出小游击队员的机灵。

她的确长得很美,脸上有红似白的,两道漆黑的眉毛高高地飞扬起来,使你不由得想起乌鸦在阳光下闪着光辉的翅膀。只是笑得十分邪气,两只眼睛故意眯缝着,黑眼仁从眼角勾着你。(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写出人物的轻浮。

8、景物描写

①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烘托主题。

如写秋风一阵凉似一阵,树叶纷纷落下,预示着人物的悲惨命运即将来临。又如《窦娥冤》农历六月初三斩窦娥,这时阴风席卷,大雪纷纷扬扬的落下,预示窦娥的清白,一场冤案将发生,连老天都为她鸣不平。

③景物描写能推动情节发展推移。(例略)

    9、场面描写

写清三个要素:地点、人物、事件。

场面描写的背景是景物和具体环境场面,既要写众多人物行动语言,也要写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既要写人物所言所行,也要写笼罩一切、支配一切的全场气氛,因此在场面描写中,也得写人物的语言、心理,运用抒情、议论及插叙等不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场面,创造气氛。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就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新的军大衣的穿、脱、穿的描写。这个细节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在刻画人物上很起作用。

9、实写与虚写

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以《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段为例。前边写华雄连斩诸侯联军几员大将,杀得对方一时无将可派,此时关羽出场了,这一段用重笔实写: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都是为下面真刀真枪拼杀做铺垫,而本当是十分激烈精彩的格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写: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推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读者可以体会到这种写法的妙处,尽管没有直接看到战斗场面,却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一句“其酒尚温”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般”的无比神勇。

疯狂阅读:

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   (阿青)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季节,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家县城一位老朋友邀请我下个双休日带上全家到他那儿去做客。我的小家庭都住在市里,到这位同学途中要经过我的乡下老家,因为自己有车,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当天晚上,我预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牵挂我,在电话里问我要不要地菜,我说“有就挖点吧”。她又问要多少,我就随口用家乡话说了一句:“就一半斤吧!”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地菜,是我最爱吃的天然食品之一。可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就不易采到了。我要求母亲采一半斤,不过是图个新鲜。

又一个周六说到就到。好久没回老家了,总得给老母亲带点好吃的。妻子提醒我说:“女儿前天过生日,朋友们送了很多奶油蛋糕,提上两大盒就是。”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居住的老屋却是锁着的。一位邻居分明是听过母亲的交代,对我们说:“你妈一大早就去后山沟里挖地菜去了,她说今天再挖一点儿,就够十八斤了。”“什么什么,十八斤?可我只说要一半斤呵!”我不由心里暗暗叫苦;母亲近年来的确耳背了,我当时怎么就忘了把挖地菜的事多重复几遍呢?要知道,在这样的时节,那些廖如晨星的地菜,都是从野草避风的根部和长势最好的麦苗的缝隙中一小朵一小朵“剔”出来的。山野里的风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我的母亲居然一朵一朵积累了十八斤──这分明是,她在接我电话的一星期里,每天都泡在冬野里东挖西采,紧张忙碌……

大约半小时之后,母亲从野外回来了,头上围着一条旧围巾,不停地咳嗽,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浸着鲜血,但见了我和妻子就极开心地笑了起来,掂掂臂弯里的菜篮,说:“总算挖够了……”

儿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母亲总会十分着重地挂在心上。我直觉鼻子猛地一阵发酸,好久没有说出话来。

母亲看到我们给她带来的食品,顿时激动得跟什么似的。她把邻居招了来,炫耀地说:“你们都看看,明天是我生日,我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提前给我送蛋糕来了。两个蛋糕都这么大,我哪里吃得完,今天就请你们先尝尝。”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

母亲的生日,每年只有一次,于她的儿子而言,应是一件大事啊!可多少年来,我居住在并不遥远的城市,却几乎常常把母亲的生日忘得干干净净。

我为自己的不孝愧疚不已,决定和妻子儿女留在母亲家里,好好地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


展开余文
第二天下午,临走的时候,我掏出自己兜里所有的钱,放到母亲床头。母亲却怎么也不肯收下,临了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在箱子底里摸出一沓钱,与我给她的那些钱加在一起,硬塞进我的兜里,她说:“我好像听你说过,你不是想花两三千元买台跑步机嘛,妈已经给你凑够了,你明天就去买吧,锻炼身体要紧啊!”

我连忙把钱塞给母亲,说那些钱是让你添置过冬衣物的,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母亲笑笑说:“这些事用不着你操心,妈这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习惯了!”

我真的弄不明白了:母亲她挨冻受苦的事小,而儿子买那可有可无的跑步机,竟成了她牢记在心的大事!但不管我怎么坚持,最终还是没能说服母亲。

车子启动缓缓离去,在反光镜中看着站在村口寒风中仍向我们频频招手的老母亲,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

(选自《人民日报》2004年01月31日 第八版)

阅读提醒: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层层铺垫。开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以此突出我的不在意,为后面写母亲的爱做好了有力的铺垫,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也使后边的“母爱”更加感人。给母爱的礼物也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可以说是女儿生日礼物的“残渣”却让母亲感动不已,这样的铺垫,就有了无穷的感染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写给母亲的钱是为了让她买过冬衣物,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这些是母亲生活的必需品,而我的跑步机是可有可无的,这样强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进一步表现了母爱的崇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在结构安排上,行文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波澜起伏,挖地菜的事余波未平,生日事件,跑步机事件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二波又起,几件事连环相扣,这样的安排精巧,使文章能够以少胜多;

在选材上,作者特意选择一起看似不屑的事,但通过作者精心设计出的典型场景的渲染,这些小事放射出表现伟大母爱的光辉。这远比选择“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表现母爱”的重大题材好得多,因为这些材料朴素平常,比较符合农村中广大的平凡母亲的特点。

         爸爸 

                                 宁新 

  人各有异,所以也就没有一样的爸爸了。我的爸爸可真难叫人下结论:我有时喜欢他、尊重他,但有时恨透了他,甚至诅咒他。唉,怎么说呢? 

  爸爸是大学讲师,常年累月地养成了一个习惯——与他较熟的人都说他爱急。的确,他最常用的字就是“快!”。每天中午,妈妈都回来较晚,爸爸就成了做饭的主角。只要他一回家,那简直就象是投进一颗炸弹:三下两下拧开房口,急匆匆地走到水池边洗手,嘴里喊着:“快做饭!”这时要是我和妹妹在家,就得全部丢下手中的报纸、作业本去帮忙。妹妹扫地、擦桌子,我去摘菜。按爸爸的话说是“麻子打哈欠——全体总动员”。反正他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闲着。接着,就听厨房里咚咚,咚咚的紧急的切菜声。不到半小时,他就会冲出厨房,兴奋的宣布:“快摆碗筷吃饭。今天是三菜一汤”。三菜一汤,说得好听!可我和妹妹早就不上当了。一个素炒白菜,一个煮白菜,外加一外白豆腐或菠菜(或萝卜片什么的),竟美其名曰:“三菜一汤”。再细一看吧。菜切得大小不一,有时吃起来特别地脆——还没熟呢!味道嘛,有的象没放盐,有的又象打破了盐罐。这么吃下去非成难民不可!偶尔菜里还夹着几丝捆菜的稻草,我说:“就把它看成黄花吧。”爸爸可容不得别人说坏话,反驳道:“我半小时就做出饭来,你行吗?”要不就是:“煮那么烂有什么用,维生素都破坏了”。这时妈妈就打圆场:“吃你爸爸的菜不能那么挑剔,还是将就点吧。”不过,话说回来,爸爸有时发挥出来,炒个油菜、土豆丝、回锅肉还蛮好吃。 

  星期六晚上吃馄饨本是件舒心事,可在我家这却是一场“战争”。爸爸管和面和用压面机压面。他忙叨叨地把压好的皮送到小屋,让我们包,又跑到厨房接着干,嘴里也不闲着:“快点,快点,火都点上了,再晚水就开了。”“小静,来帮爸爸压面!”“水开了!快下锅。”从准备到吃上,最快竟只用了四十分钟。 

  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爸爸从外面回来,第一句话是:“快开电视,晚了!”我一看《电视周报》,是《巴黎风光》,很不以为然,爸爸却认真地看起来,重温在法国进修时的情形。他就是喜欢这种免费“环球旅行”,只要是有《××风光》、《××揽胜》、《××一瞥),他再忙也要挤出二十分钟“过瘾”。简直到了着迷的地步。一般这类片子安排在晚上十点半左右,甚至十一点。他就躺在被窝里带上耳机看。为了这,妈妈没少说他。 

  校礼堂偶尔放一些原文录像。上个月有一场是《A小组》。中午回家时,我对爸爸说了。他马上放下碗筷:“你怎么不早说呢!”说完披上衣服就买票去了。可是校内学生都对外国录像着迷,票早就卖完 了。爸爸只好沮丧地回来了。象爸爸这样年纪的人都知道,要搞点科研项目,对外语要求是很高的——查资料、读书,都用得上。正因为如此,他不放过一切听、说的机会。出国进修之前,领导临时决定他改学法语,他刚学会几个单词就去和外语学院的法国教师对话,那位教师不禁赞叹:“你真勇敢。”家里的录音机、半导体简直就被他霸占了。早上一起来,我最先听到的是“美国之音”的科技英语节目。晚上回家,最常听到的是英语、法语录音。家里的音乐磁带只有我转录的几盘“杂拌”;而他的塞满了一抽屉。尽管如此,他还常常埋怨我磁带用多了。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夺魁》(Bid for power),他每次都录音,星期日英语自然更不放过。 

有个星期天的下午,家里没面粉了,妈妈正在缝被子,就让爸爸去买。爸爸应着,若有所思地走出家门,等他买面回来才发现,他是用洗脚盆买的!真把人气死了,只好扔掉一部分。 

  爸爸平时没功夫管我和妹妹,最近稍闲一些,就着手把三只断了线的羽毛球拍修好。每天跟我出去打一会儿,否则怕我不锻炼。爸爸虽是个知识分子,表面是“教授相”,打起球来可真不象个快五十的人,好象总有使不完的劲。 

他爱急,我脾气不好,所以三天两头地“吵架”,他总训我,到这时我就恨他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说句公道话:他是个好爸爸。 

   阅读提醒:这是一篇具有生活气息的写人记叙文。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出了“爸爸”鲜明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明快、流畅。“爸爸”的形象刻画具体生动。 

  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从细微琐碎的小事中,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性格。例如,对“爸爸”“快”的特点的描写,是很有特色而令人可信的一个真实的“爸爸”。回家拧开房门,“急匆匆地走到水池边”的做菜等动作,都是和他的常用字?快”相一致的。全文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而是有详有略地叙述诸多的细碎小事。无论是记叙,还是人物对话的描写,都具有表现力;不仅表现了“爸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作者对“爸爸”的感情。

    我的未来不是梦(选)  丛治辰 

考完高考以后,我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个女生在考试后化了一整天的工夫,将高三一年做过的卷子归拢好、扎捆起来,并亲自帮着收废纸的人搬上三轮车,卖了十七块五。三轮车被骑走的时候,她站在那儿呆呆地看;快看不见车了的时候,她突然开始发了疯一样地追着车子跑,边跑边哭,边哭边喊:"回来呀,你回来呀,那是我一年的血汗呀!你把它驮走了,我连个念想都没有了哇……"

    听着这件事的时候,我的鼻子直发酸。我想,没有在山东这样的考试大省读过高三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所包含着的辛酸与悲苦的。

    从高二下学期起,我们已经开始过着一种无法描述的艰苦生活。学校油印的讲义卷、练习题,开始像雪花一样飞来。那可真是"题海",我高三一年发过的卷子,足够把我埋起来。高三上了三个月的时候,一个学生整理发过的卷子,分门别类地铺了四分之一个教室。末了抬起头,狠狠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笑着告诉我们:"数学老师最仁慈了,才发了60张卷子。"

    为了对付这些卷子,我们过着一种没日没夜的生活。就我自己来说,每天六点起床,五十五分钟之后必须已经坐在教室里学习,一直坐到十一点半中午放学,人都散了我还要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再学半个钟头,然后回家吃饭。夏天时午休时间长,还能睡一会儿,其他季节几乎吃完饭就要上学,然后在学校里一直坐到晚上十点下晚自习。回到家里当然也不能就睡,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说夜里安静,是最适合工作的,我们怎么能浪费大好夜晚呢?于是胡乱吃几口夜宵,继续工作,非到十二点不能睡觉。然后第二天昏昏沉沉地起床再开始又一天。这样严格地算来,我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就只有六个小时。然而我还远称不上刻苦。我所知道的最刻苦的学生是过半夜两点睡觉,早上五点起床,而且睡着觉还在嘟囔英语单词。 

    而学校的政策还在日益恐怖,月考是必不可少的,后来慢慢就变成了半月考,再后来就成了周考,单科的小测验则是天天都有。晚饭时间从30分钟缩到了20分钟,以至于我后来干脆不吃晚饭了。学校的油印机好象一天天在提高工作效率,练习题难度的增长也始终保持着一个很大的加速度……

    或者有人看了会说,你们学校太不象话了,太不人道了。他们会说我真同情你们。然而我把这些写出来毫无埋怨的意思,也不稀罕谁的同情。曾经有一个黄冈中学毕业生写文章回忆自己的母校,回忆自己地狱般的高三生活,该生表示:他对自己的母校毫无感激之情。与他不同,我对我的母校饱含深情。我凭什么怨恨她呢?不错,那些老师给了我们在这个年纪本不该有的压力。可是我深深地知道,老师们也不容易,他们也跟着我们起早贪黑一年没休过几天假,而且老师的上面是校长在要你的教学成果,他们的压力也并不比我们小;而校长上面,则有教育局长在要你的升学率;而教育局长上面……这样依次类推,推到最后,实际上是我们这个社会在给教育施加压力。成绩出来以后,有一天我走在街上,无意中就听到街边两个卖水果的老太在唠嗑:"听说一中今年又没考过二中,一中才考了……""是吗?不过我听说一中的尖子比二中尖……"

    ……

    在高三的日子里,默默辛苦地工作着的还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还有家长。在威海一中的旁边隔一条马路有一栋楼房,那是一座工程潦草的楼房,却住满了人,那都是高三的复习生。高二后半学期,我也搬了进去,我的父母陪着我在那个简陋的屋子里度过了四百多个夜晚。我下晚自习回来晚,父亲不放心,夜夜趴在窗口上看;我晚上要熬夜,母亲就一直等到十点给我做夜宵。在高三的岁月里,我的父母也和我一样,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据我所知,大部分高三学生的家长都是如此,哪怕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希望。甚至有些家在农村的考生,他们的父母放下了一年的农活不干,跑到城里来伺候孩子。他们买不起公寓房,就在学校旁边的村子租间低矮阴暗的小屋……每当我想起夜半时候那样的小屋里还透着灯光,想起灯光下还有人在疯狂地做题,旁边他的母亲正端着一碗面条在默默地看着,心里就忍不住一阵阵发酸……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展开余文
    高三最让我感到痛苦的,还并不是无止境的练习和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而是我失去了读书写作的自由。 

    多少年来,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如果没有个把钟头的读书时间,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高三的惨烈已经不可能再给我这一个钟头了。同时,在高三还看"闲书",使我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于是,在上高三前的暑假里我疯狂地读书,开学的头一天,我对自己说:"上了高三以后就再也不看书啦。"

    然而刚开学一个月,新华书店在威海办了一个"庆十一"图书展销,所有图书一律半价,并且还有从烟台来的书籍参展。我抵不住诱惑就去了,从那里淘到了许多以前遍寻不着的书,化了近500块钱,抱回了一大摞。那天晚上我摩挲着那些书,心情无比复杂,就好象葛朗台走进了阿里巴巴的山洞却什么也搬不走一样。

    我就这样煎熬了两个多月,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对自己说:"我不看文艺类的,看论文总可以吧,还能提高语文社科文阅读水平。"于是我又开始读书。没有时间我就挤时间,下课十分钟,大家都到外面去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的时候,我却坐在教室里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来看。然而高三老师都有拖堂和提前上课的劣习,两头一挤,课间往往就只剩下五六分钟,连一页书都看不下,只能看一小段。就是这样一点时间,被我看得金子似的宝贵。晚上结束功课爬上了床,在睡觉之前,我也要挤着看两眼。母亲就催,我总是应应声,再犟着看一会儿,等到母亲真催得急了,才合上书关灯睡觉,心中无限怅然。

    高三第一学期临近结束时,有一天语文老师把我叫了出去,一副似笑还愁的样子,问我:"你觉得以你现在的状况,能不能放下学习一个周?"我被她问懵了,看着她没说话。她递给我一张纸,说你自己拿主意吧。那是《美文》寄来的通知我去西安参加"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的通知书。我于是明白了她刚才的表情,这是难得的机会,可是怎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

    一直到我就要动身去火车站之前,我母亲还在问我能不能不去。我没吭声,终究还是走了。因为就在那时侯,我才有了机会从高三机械的复习中抬起头,渐渐想起来:我非走不可,这是我多少年的理想呵。

    理想。读书和写作,这都是我的理想,为什么在高三,在我十八岁这年,在一个人应当明确自己理想的年纪,我的理想却变的如此模糊不清呢?

    几天之后当我在新桃花源山庄的会议室里和费滢、兰珊一起面对镁光灯的时候,我深深地自豪着,并不是为了我手中那个沉重的水晶杯,而是为了我的理想。

    我似乎该算是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但像我一样幸运的人总是很少。更多的人久久地合上了速写本,放下了钢琴小提琴,开始疯狂地做题,一直做到每个人都面色灰暗了无生气。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曾经是典型的文学女青年,也喜欢读书写东西,尤其喜欢的是辩论。我还记得高一的时候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辩论会,十一班和十二班辩论的时候她班正上地理。她不甘心,软磨硬泡让地理老师同意她去看。最后地理老师被她磨烦了,挥挥手随她去了。她乐得什么似的,搬着小板凳一溜烟就跑了。然而上了高三以后,她却明显发生了变化。整个高三,她没有说过几句与学习无关的话,更没有说起辩论读书什么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坐在她自己的小桌旁,默默地演算数学题。她曾经有过同桌,可高三上了没几天,她对班主任说,她原来这个同桌与她太熟了,总说话;后来又说第二个同桌学习太差了总问她题,影响她学习;而第三个同桌又……于是她就申请独自坐了。后来很多次我无意中看到埋在参考书和练习题中的她,看到她拧在一起的眉毛和那副欲哭的面容,再想起过去她搬着板凳一溜小跑去听辩论的样子,总感到无比难受。

    百炼成钢:

    读下面的文字,请以“智慧生存”为话题写篇记叙文。要求结合你的人生经历、父母的生存状况、周边的情况等来写作,力争将你笔下的人物写得形象丰满。  

人生需要设计,生存需要智慧,只有智慧能指引人生之路,能选择美好的生存方式。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那他就是一个肉质的空心大萝卜,他就不会生存,不会善待生命。即使下功夫学习了,至多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切片器;即使有意识地思考了,充其量无非是思想的复印机。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甚至没有知识,但唯独不能没有智慧。而一旦有了智慧,知识和金钱自然会应需而生。因为人的生存时时处处都需要智慧,从学习语言记忆单词,到人际交流送往迎来,乃至科学创造军事运筹治国安邦,可说是有“智”者事竟成。

智慧还包括自我有效控制,理智地对待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暂时挫折和短时挫折,尽量避免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所以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让我们努力做个智者吧!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吴建刚   邮编:224731    
标签:教学论文 省冈中20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省冈中2007届高三记叙文系列训练(二)
下一篇:李杜诗五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