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3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谈骨气》(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

《谈骨气》

安徽省枞阳县金渡中学    潘国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祖先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3、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4、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文章。

(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三)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

贫贱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四)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的论述完全符合议论文结构规律,论证严谨,脉络清晰。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提问: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2.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了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追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并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干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展开全文阅读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和闻一多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做大官——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不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敌人凶残——拍案而起)

3.提问: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六)总结归纳。

     这篇议论文的说理脉络清晰: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部分的论述,符合议论文的结构规律。

本文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土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本文的三个事例又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课外作业设计。(分层次教学作业)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持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困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    )投降,(    )可以做大官,(    )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②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的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1.在上文第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填入原诗句,在(        )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第①段中“他选取了后者”中的“后者”是指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看,上文第①节侧重于_____,第②节侧重于______.

4.联系第①段中具体内容,指出文天祥的“这片忠心”具体表现是:

(l)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孟子说的“几句话”是“_________。”第①段中“做大官”是印证“_________”“他坚决拒绝”印证“_________”。

6.这两节文字的论证论点是______作为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谈骨气》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二: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节课,为学生学习一般议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培养上特色鲜明。课堂教学开始导入就让学生充满一种自尊、自强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再由文天祥、饿者、闻一多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骨气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做一名有骨气的人的思想感情。突破了议论文只注重结构、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的局限,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观念。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容易后复杂,先粗浅后具体再加深。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的方案,让学生明白思路与方法,充分体现其示范性、启迪性。这一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课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的议论文,形成阅读议论文的技能。

反思本文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 ,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三、联系实际,迁移升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做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这个环节,对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我所设计的三步教学思路,也是我有意训练并努力使学生形成的阅读思路。如果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而拿到开启议论文的钥匙,必将为其今后议论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在这一课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议论文,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如:学生质疑、探究体现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没有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充分展开讨论等。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谈骨气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写作(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谈骨气》说课稿(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