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46  
标签:教学论文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诗情画意学文言(教师中心稿)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 诗情画意学文言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  430200    赵孝云   吴龙云

QQ号:358900743   

Email :Zhao19581219@163.com 

(赵孝云,男,1958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洪山镇,1980年2月毕业于襄阳地区保康师范,1983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2年被评为江夏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会员,全国语文板书研究中心会员,武汉市中语会会员,现在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工作。 

1977年1月开始在随州洪山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983年4月开始在襄樊市保康县一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984年创办中学生文学社乳龙文学社,出版《乳龙》社刊发表学生作文。至1997年,乳龙文学社社员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湖北日报》《湖北教育报》《语文报》《襄樊日报》《学语文报》《襄樊教育信息报》《作文成功之路》《语文教学与研究》《写作导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散文诗》各种报刊上发表作文150多篇,孙冬妮、刘光武、汪厚安、王代才、朱艳艳、江登琴、徐洪平、兰香、朱玺、许华、王诗桥等130多人次获得中南六省《南雁丛书》、山西师大的《语文报》、华中师大的《语文教学与研究》、南京师大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黑龙江大庆的《作文成功之路》、陕西师大的《写作导报》、湖北大学的《中学语文》、湖北教学研究室、襄樊市教学研究室等组织的各种作文竞赛获奖,优秀作文60多篇收入《华夏杯佳作选评》《精品作文集》《全国中学生获奖新千字文讲评》《散文拔萃》《大地散笔》《碧野情思》《青年散文诗选》《青年诗历•一九九四》《保康青年诗选》《嫩枝上的花朵》《新世纪作文》《跨世纪的足音》《中学生创新作文书系》《荆山的绿地中有我》书中。乳龙文学社成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 

1997年~2001年连续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并承担了襄樊市高中语文复习命题研究的工作;自1998年开始参加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多次获省级优秀评卷教师。 

2001年9月以“拔尖人才”从襄樊市保康一中调入武汉市江夏区一中,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班主任。先后做了8位青年教师导师,并担任过语文备课组长、语文教科研组长。2001年10月后参加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语文命题工作5次,获二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

1983年开始在中国教育学会语文学会会刊、山西师大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主办的《语文教学通讯》、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办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主办的《中学语文》、湖北教育学院杂志社主办的《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广西语文学会主办的《中学语文文摘报》(玉林)、武汉市江汉大学学语文报社主办的《学语文报》、襄樊市《襄樊日报》、武汉市江夏区《江夏报》等各级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40多篇。

2001年以后,十多篇教学论文、教案、课题论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2001年以前的不统计)。其中《〈虞美人〉教案》2002年获得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社二等奖、《平等互动对话式交流》2002年获得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社二等奖、《〈故都的秋〉教案》2002年获得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全国教师四项全能教案一等奖、《师生间互相影响的评价改革》2005年5月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国家课题论文二等奖、《平等互动对话式交流》2005年9月获得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会教研成果二等奖、《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口语交际教学》2006年3月获得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社教育课题一等奖、《高考作文如何多拿分》2005年12月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首届全国研究性学习研讨暨成果交流活动”成果论文一等奖,《高考作文如何多拿分》2006年9月获得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全国教师四项全能论文一等奖。

事迹、简介被刊登在山西师大《语文教学通讯》(1990年3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学骨干教师辞典(2)》、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坛明星录》、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嫩枝上的花朵》、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教育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人才传略》、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你会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谈阅读》、南京师大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技巧百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自读与比较》、黑龙江大庆的《作文成功之路》、武汉市江夏区《江夏报》等书、报刊中。论文有10多篇被收录在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教育文选》、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技巧百法》、中国当代写作丛书编委会出版的《教师论文选萃》、中国教育写作学会编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你会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谈阅读》、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嫩枝上的花朵》等书中。文学作品被收录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神农的后代》(报告文学)、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来自改革开放前线的报告》(报告文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华文新诗佳句类典》(诗歌)中。

吴龙云,女,武汉市江夏一中教师,江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2001年参加工作,有论文获国家德育中心论文二等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一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说到底语文就是生活,它是对人们生活的艺术再现,语文和生活他们的外延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语文的元素也同样是丰富的。比如嬉笑怒骂是生活,在文学里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表现得如此的紧密,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开拓型教学原则,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展开全文阅读
    一、  利用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的热度

    记得我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反复的思考,想找课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连接点,正当我冥思苦想的时候,随便到班上转转我看到班上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在安静的素描,于是我的灵感打开了,下课的教室这么吵,他却在素描,我何不抓住这个契机?《兰亭集序》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特别是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布置下去,先让他们自己预习,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画一幅画,同学们都很兴奋,纷纷拿笔挥舞起来。我趁机说“明天上课前请画得较好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要求是尽量逼真。”,第二天上课我提前到教室,看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得意”的画作,有的学生甚至根据自己的想象配上了对白,我笑了,对他们的作品,我尽量少提意见,但我也指出不足的地方,争取和课文的内容相符合,甚至一草一木怎么安排,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都一一强调,我请一个绘画稍好的学生上讲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都议论纷纷,我又强调,与课文内容比较,对她(胡玥)的绘画作品作出评价,同学们都说好,我又问好在哪,要求用课文的内容描述,同学们一一回答,并又加以评点,特别难以绘画表述之处我和学生们一起解决。如学生画中的竹子安排的地方与“映带左右”不符合,可是学生很少发现瑕疵,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读课文,对“映带左右”进行解释,讨论过后学生明白了:“映”是“映衬”,“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环绕,围绕”的意思。“左右”是什么的“左右”呢?于是找到了第一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左右”是兰亭的左右(周围)”于是我们将竹子“搬”到亭子的周围,趁机又问“山上树木很多,作者为何只写竹子?”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有的想到了“岁寒四友”,有的想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又笑了,在画与文的结合中我们找到了对古人的敬仰,精神上受到了的洗涤,同时对古文的畏惧也淡了,在图画的引导下,我和学生一起激情地背诵着……

    二、以生活体验认知,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景中胜景,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可是第二段有一个字与这种“乐”不相符合,请学生去找一找,学生迅速地读课文并且很快就找到了“痛”字,我问“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痛什么?”要根据课文内容思考,我让他们默读课文。    

    在几分钟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们发现了关键所在,纷纷说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原来是在痛时间的流逝之匆匆,感叹生命的有限。

    “痛”字该如何解释呢?下面同学们议论开了:

    “痛苦、痛惜、珍惜……”

    我们根据上下文再读“哦,是痛惜时间。”

    一切已经在一思一答中见晓了,于是我又和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情感,我又调动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于文本理解更生活化。

    终于在热情的回忆生活中将《兰亭集序》全文的情感一一分解。最后,我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师生共同背诵全文。让学生动手,动情展示自我,感悟时光,感悟生命,诗情画意学习了文言文的一些知识,这篇课文的教学给他们的印象,特别是他们的绘画作品,他们的个件展示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体验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之后,必然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产生注意。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下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一文,我们从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理想的农耕生活的憧憬,引出他“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豪气以及他的归隐,再用《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来让学生体味他归隐时的心情:回归山林的鸟,放归大海的鱼。到此,便不失时机地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经历反复磨难而后找到心灵归宿的诗人的喜悦之中。整体的感悟之后,又引导学生分析这音节谐美、一派天籁的美文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为什么会赢得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的高度赞誉。分析完后,组织学生背诵、做练习。最后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这样一篇短文用一课时,从教学密度上看,比较紧凑。翻译、理解、背诵几项任务全部完成,学生既不至于因任务少而疲沓,也不至于因为任务重而疲劳。从教学环节上看,导入、新课、练习、总结,环环相扣,节奏鲜明,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方式来看,学生有听,有说,有读,有写,以内容的相关性、形式的多样性及其自然转换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每项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及时检查,使学生看到成绩,明确得失,引起进一步的注意。类似的做法,达到了“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的优化目标。 

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人的活动的都是以个体经验为前提的。学生的学习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储存、再现、运用,能力的提高,智力得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增加逐渐遗忘,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要了解记忆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调动各种记忆方式,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巩固获得的知识。

四、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达到常教常新理想境界。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解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这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问题的关键,就看教者是不是想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篇著名的骈文。但如果找到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在实验中,我抓住一个突破口:对偶。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到自己的作文中找对偶句。不用说,这是学生修辞运用上的薄弱环节,很少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找出对偶句。在这样一个心理背景下,学生自然对《滕王阁序》这样一篇通篇用对偶句写成的文章“另眼相看”。这时,结合初中教材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设问对、反问对、当句对、隔句对”等类型,从语法上看,又可分为“主谓对、动宾对、偏正对”等形式,于是,带着好奇,运用知识,学生紧紧盯住“对偶”,用以撬动文中让人应接不暇的典故以及丰富深广的思想内蕴。最后,让学生取材于班级和学校,每人写一副对联。这样,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带用,挑逗起学生的思维,使之保持亢奋状态,便可化难为易,树立信心,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展开余文
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是作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识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季氏将伐颛臾》,和初中的《论语六则》比起来,文字艰深了,思想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远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呢?上课伊始,教师板书:“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待学生齐读这句话后,教师解释道: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孔子的伟大,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异样的光辉。这个核心以及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就是《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的理论依据,请同学们到文中去寻找吧。在这里,教学突破口的成功选择,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个性,教出特色,达到常教常新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把握作品个性,处理教材也像“解牛”:选点、切入、动刀。其中,选点即选择突破口,最为关键。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作为议论文,《过秦论》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的论点到文章末尾才亮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的特异之处,要求前面的铺排论述与之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一说到“逻辑”,学生往往有神秘感和畏惧感。抓住文章个性,化难为易的方法,就要破除这种畏惧感。引导学生在涵咏玩味整体感知的同时,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是在铺排“施仁义”,哪些地方是在强调“施仁义不施”?结果,学生对什么是“逻辑联系”,为什么《过秦论》在篇末才亮出论点,仍然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

标签:教学论文 选择最佳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班务管理工作感悟(网友来稿)
下一篇:江夏一中的赵孝云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