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932
标签:
备课资料
《左传•秦崤之战》中其为死君乎当作何解?(网友来稿)
湖南省桂阳三中 李佑明
选自《左传•秦崤之战》中原珍与栾枝的一段对话,写得极为精彩,其中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一句中的“其为死君乎”历来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差异还不小,笔者查过五六种版本,通过比较,对这句话的译解大致分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译解为:这岂不是忘记了文公的遗命了吗?死君,意思是忘记了先君。[中学教师进修丛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二种译解为:难道为了晋文公吗?指不合晋文公意。[《历代文选》(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史教研室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第三种译解为:那是因为国君死了吗?意思是说,因为晋文公死了,就能违背他的意志,忘记了秦国的恩施吗?[《中国历代文选》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如此种种“其为死君乎”究竟作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参照下文原轸反驳文内中与之密切相关的一句“可谓死君乎”,因为这是段辩驳式对话,由保和派栾枝首先发难,主战派原轸据理力辩。二者论辩其中的一个焦点就落在“是不是因为国君死了才违背他的意愿而与秦交战的”,栾枝认为原轸就是这样,即“其为死君乎?”原轸则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并举出了充分的理由予以驳斥,最后反问栾枝“可谓死君乎?”针锋相对,把球踢给对方。
而上述几种版本关于“可谓死君乎”的译解则大略相同:“能叫做忘记先君的遗命吗?”“怎能说国君一死就背弃他呢?”“能说是国君死了吗?”这里“死君”的理解基本统一成“先君”“国君一死”、“故君”;自然与之相对应“其为死君乎”中的“死君”也应作同样解释,将“死”译为“已故的”、“死去的”较妥。如译为“忘记”则有失偏颇。
再看“为”的解释,上述种种,第一种省略了,第二种译为“为了”,第三种译为“因为”。
其实这里的“为”也可以参照,“可谓死君乎”中的“谓”。《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里 “为”字就有一项解释通“谓”。并举《列子汤问》中“孰为汝焉知乎”作例。周秉钧的《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为”也有一项解释:作“认为“或”“谓”解,并举《孟子公孙丑》中“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的后一个“为”字为例。
落实了这两字,“其为死君乎”就可以释解为“难道认为死了国君(就可以违背他的意愿)了吗?”而相对应的“可谓死君乎”也可译为“这能认为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了吗?”
作者邮箱: hnigy@sohu.com
标签:
备课资料
左传&#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矛盾统一体(网友来稿)
下一篇:
《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