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853
标签:
教学论文
从字音到诗歌的意境:谈花重锦官城中重字读音(网友来稿)
李丽琼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zhong chong在学生的齐声朗读中,两种读法似乎齐鼓相当,我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各派一名代表说说理由。 一人说陈老师这样读,一人说听电视里读的。我不禁笑曰:不论谁读的,都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只能根据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来判断。
思考了几分钟后,一学生说:“应该读zhong,因为下雨,满城的鲜花上都沾满了水珠。所以花重。让他坐下,我不置可否,心中期待着更好的解释。
又过了几分钟,果然有学生不同意了,他说:“应该读chong,这里应该理解为重重叠叠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整个锦官城繁花似锦,重有重叠之意,指花多。
其实第一个同学说完后,有许多人都不自觉地站到他那边去了,两个答案一出,大家又开始对第一个答案产生怀疑,眼睛都有转向了我。虽说平时我都读第二个读音,但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对诗歌而言,这也是一种可行的解读。
怎么解释?怎么延伸开来?在普通中学,这样的讨论,学生出现这样专注的时候可不多,我和学生说等我一分钟,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个我没遇见过的很有价值的问题,或许我的赞扬起作用,那一分钟安静得很,我也很快找到了答案。
“这两种读法都对。”这回学生要我说理由了,我心里其实就等着他们问。
“花重”(不管是重叠的花还是沾满水珠的花)在诗歌中叫“意象”,它是一种心理存在,是由读者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读者的意思的形象,因为读音不同,构画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象。现在请大家闭上眼,想想花zhong和 花chong构画的不同画面,通过它,我们可以和诗歌交融在一起,让诗歌超越时空把我们引到一千多年前成都浣花溪畔 的早晨,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就是古典美学所说的“意境”,这也是我们欣赏诗歌的最高境界。感谢刚才参与讨论的同学,让我们领会了两种不同的美妙意境,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诗歌欣赏的大门,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谢谢。
在学生的大笑中,下课铃响了,虽然对这个问题我还有很多想说的,但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我也心满意足了。
教后:说学生帮了大忙,决不是是恭维。关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的教学一直是我想涉及又不敢涉及的,总觉得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太难也太枯躁了。不讲呢,只停留在读读、背背、译译又无法让学生体会诗、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精华。他们的争论让我有了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因为有了争论,有了不解,这个概念留给他们的印象也会更深、更久。
这堂课原本是一堂检查古诗文背诵的课,当时期末考试在即,但我还是当机立断更换了原来的上课内容。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无法深讲,但我相信有了一个好开头,以后再讲这个问题会容易多了。所以我自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好课并不只靠预设,更多时候它需要凭教师的智慧去生成。从字音到诗歌的意境,应该说如果不是学生的争论给我灵感,恐怕我自己不会想到这个切入点。一堂好课需要机会,还有的是教师能不能抓住机会的能力。
作者邮箱: yuena12345@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从字音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对联六副》教案
下一篇: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