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012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5
《沁园春•长沙》5

1.    沁园春•长沙

江苏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张春英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词的体裁知识,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

⑵品位诗词,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法;

⑶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斗志;

⑷背诵默写全词。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品位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三、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比较。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1、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2、  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3、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步骤:由初中时曾经读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曾经读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回忆一下,还能背诵吗?(指名背)(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和<<沁园春.•雪>>的词牌一样,不过《沁园春 长沙》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南国秋景图,而《沁园春 雪》所描述的是北国冬雪画卷。

关于“词”的介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      〗

   复习要点:词牌(“沁园春”)、题目(“长沙”)、阕(本词有上下两阕)、长调。

总结一下,像学习诗词类的文章该如何进行?

知人论世看背景,联系想象品语言,情感共鸣善思考

一、知人论世看背景

1.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这样。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高考考纲要求:要根据语境,辨析理解语句的含义。这个语境,如取其广义的话,就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因此,阅读了解背景,联系背景,十分重要。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出一曲昂扬的赞歌,这首词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

2、.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舸ge.寥廓liaokuo.浮fu.遒qiu.遏e.]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  看注释 理解词意 并质疑


展开全文阅读
4、  读释

    ①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

    ②层林尽染:(见第172页注解④)

    ③漫江碧透:漫江,满江。碧透,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

    ④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指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

    ⑤鹰……,鱼……:分别在“击”和“翔”的后面省了一个“于”,“击”在句中指飞得矫健有力;“翔”在句中指游得自由自在。

    ⑥万类……:万类,宇宙的万物。竞,竞相,争

5、  学生描述词中的南国湘江秋景图

总结: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读释

    ①恰同学少年:恰,正当。

    ②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③书生意气:书生,同学。

    ④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天下国家大事;激扬,激浊扬清。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作动词,带宾语“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万户侯,指大军阀、大官僚。

   学生描述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峥嵘岁月图

    总结: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集体诵读 体会词中诗人的主观情感

6、  自由诵读 默写全诗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1、  联系想象品语言

2、  情感共鸣细思考

教学步骤

(一)联系想象品语言

1、  集体朗读这首词

 出示“朗读”技巧

掌握节奏重音;替诗人朗读( 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主题); 抒自我情怀(对全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4 词句赏析

大家合上书本,试着把写景部分用自己尽可能美的语句再现出来。

学生交流,并说出好在何处?

 [重点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充满生机。

在“湘江秋景图”中找出几个动词 ,说说它用得好在何处?

△ “争”  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击”写出鹰飞翔的矫健有力

 

     同时,△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提问:“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幅秋色图? 

讲解: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用“忆”字领起作用一样,均称做“一字领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直贯铺叙七句。这种铺陈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中的“赋”。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重重迭迭的树林都变成红色,像染过一样。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清,清澈见底的特征,“透”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使。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接着,抬头看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从修辞上看,这两句形成了对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到河底,故显得浅。“击”搏击。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鹰展翅迅猛有力拍打的雄姿。“翔”,一般用于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这天上、水中的两幅画都是所谓的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属于近景,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竞”,竞争,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这一句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提问:“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展开余文
    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

 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

    “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

投影幻灯片:

“看”领起

    [描点]远望——万山红遍(高) [群山]

    近看——漫江碧透(低) [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 [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 [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遍”“碧透”

    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数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

    [扩展]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

    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     〗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的咏秋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 

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这诗句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二)、情感共鸣善思考

.1、《沁园春•长沙》的开头三句的正常顺序是怎样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问(答案略)

第二问

答: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

    还要注意作者用“深秋”的巧妙:因为深秋,枫叶才有“红遍”;因深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观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

2、  一个“看”领起的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①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

②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③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

释义: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

【悟旨】

“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过渡语:

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

   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

2.        下 阕中的“携”、“忆”、“记”三字有何作用?词人忆了怎样的人和事?上阕中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3.        分析下阙 以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  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 “曾记否”三句  

(1) 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 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 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时令]       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远观(静景)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    近看          点       实 

       铺叙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动景)

                    鱼翔浅底    俯视(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       虚 

                    怅寥廊 

          [问题]     问苍茫大地 

 谁问沉浮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 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 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 万、层、百 

色彩缤纷 红、碧、白、黑、蓝 

三、演绎创新

师:岁月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假如没有理想和希望的画卷,假如没有勤劳、勇敢、真挚、刚韧的五颜六色,怎么会画出绚丽的生命彩图呢?有一首歌,成龙唱的,歌名叫《男儿当自强》。有哪位同学能唱一唱?(或者把歌词说一说也可)

师:唱完后,感觉如何?(学生交流后布置作业:以“立志做大事”为题,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愿每位同学都能永远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展开余文本课作业: 

1. 下列加线字或词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chàng)    遏制(è)     褒扬(bāo)     万户候(hóu)

B.峥嵘(zhēng  róng)    遒劲(qiú)   遨翔(áo)      岁月稠(chóu)

C.沧茫(cāng  māng)     百舸(gě)    尽管(jìn)     竟自由(jìng)

D.寥廓(liào  kuò)       伴侣(lǚ)    携带(xié)     橘子洲(jú)

2.选出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一个“争”字表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一个“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鹰的矫健飞翔;“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姿态。

B.“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而“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C.“恰”、“正”、“方”几个近义副词的运用,更有助于充分表现早期革命者当年雄姿英发的革命风貌。

 D.“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的用法;“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

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是诗人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5.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6.比较《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这两首词对景物的描绘,意境开阔,气势恢宏,都注意到了动静结合,并且都写到了有生命的动物,使景物描写显示出勃勃生机,富有生命力。

B.《沁园春•雪》描写了一幅南国秋景图,《沁园春•长沙》描写了一幅北国冬雪画卷,作者准确地抓住了各自的不同特点,使词作反映出地域和时令上的鲜明特色。

C.这两首词的词牌相同,这就决定了这两首词在内容上可以不同,但总的字数、句数应该相等,平仄、押韵也应该有相同的规律。

D.这两首词的上阕都以描写景物为主,下阕以写人叙事为主,分别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二句来过渡,衔接自然。

7.  填空:

1◆《沁园春•长沙》的韵脚依次是___________,这首词描写景物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写湘江秋景,先写远处的________,再写近处的________,先写高处的________,再写低处的___________。

“沁园春”是________名,“长沙”是_______名,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年。找出上下阕的领字分别是_________。

8、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9“粪土当然万户侯”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拟    借代    B、比喻  借代

C、夸张    比喻    D、比拟  比喻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上,望着长江向北流去”。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是:望着广阔无限的宇宙感到怅惘,试问苍茫大地,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主人呢?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D、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11、不是对偶的一组(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2对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B、怅寥廓(失意)

C、到中流击水(游泳)          D、浪遏飞舟(阻止)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沁园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3)
下一篇:《相信未来》1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