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908  
标签:教师随笔
不能遗忘鲁迅先生(教师中心稿)
不能遗忘鲁迅先生

      听涛

      “大家也许该读点鲁迅了”,当我在讲《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简介作者时,油然发出一声慨叹。

      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批评史上一座横亘其中无法忽视的高山。对于先生,我们都能侃侃地谈些东西——他过于出名了,特别是毛主席给了他“最有骨气的人”的评定后。但我们对他的理解又太少了,特别是从未经历过苦难的现在的学生们。鲁迅在他们眼里,不过是“(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批评家和民主战士。代表作为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主要作品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小说),《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的作者小注;至多有几个健谈的学生告诉我曾学过他的《故乡》,里面的小英雄闰土特精神。

      私下里,常问学生“最近看了什么书”,他们如数家珍般摆出一大堆时下的快餐文学,然后不少同学又郑重其事地说已经读过余秋雨等。“那么现代的作品呢?”我又问。他们中有的想了好一回,才说读过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又补充说戴望舒和徐志摩的抒情诗,很浪漫。我再追问,便是一片沉默了。

      “为什么不读鲁迅呢?”我比较疑惑。

      “太尖刻。”不知谁应了一句。

      这大概是现在大部分同学对鲁迅的认识吧。在他们的眼里,先生太不讨人喜欢,整天写一些尖酸刻薄的骂人文章。这样的人不读也可以吧。何况,很有一些同学读了被先生骂过的人的文章,如林语堂、周作人的,感到十分细腻顺心;就越发不惮以己心怀疑先生——他大抵只是一个嫉妒他人才华的“狂人”罢了。

      如果先生有知,是否为今天已经走出铁屋子的中国人却如此善于忘却的态度而痛心呢?我们已经习惯了夸耀舶来品的耐用,已经见怪不怪于明星们把其他国家的国旗穿在自己的身上去和公众见面,甚至默认了他们走出国门拍一些诸如“歌伎”之类所谓文明的镜头;并且为自己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营造一个其乐融融一团和气的大圈子小圈子而自豪。先生可曾想到,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是简单到有些傻的阿Q。先生那以己之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凭手中竹管柔锋扣问铁屋子里的尚在鼾睡的、半睡半醒的、似睡实醒的每一个灵魂,于寻不到一丝光明的黑暗中彳亍的精神,已经全然被习惯了光明的国民们淡忘了。尚存在青年眼中的,竟然多是先生那与今天倡导宽容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尖锐的文章匕首、语言标枪。

      先生却是倔强的,乍靠近他的那些杂文,仿佛在隆冬时节靠近冰川。但是,先生绝对是光明磊落的,他一生骂人无数,对手无数,可每次争论都不是因为私人恩怨;任何一个和先生对战过的人,都对这一点表示肯定。语言上的尖刻,固然和他的倔强密不可分;但也应看到在那样一种黑暗的环境中,本来和先生并肩作战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们,一个又一个得相续失去了热情甚至走进了对立的一方,给了先生一种怎样的孤独。读人是要结合时代的,如同我们不会因为一手好字就肯定蔡京,也不会只读了几首好词就说李煜是个好皇帝。先生曾经说过,想在中国迈出一小步,就必须先迈出一大步。那么面对已经身处国破家亡边缘即将成为亡国奴却依然埋首于儿女情长的小情调中的林语堂们,先生的激烈言辞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先生一生不仅仅是批判。他一直关注着新一代有志的文学青年,并为之倾洒了全部心血。年轻人有了错误,冒犯了他,先生也不失长者风度。当时的青年如柔石、萧红等都是深受过先生帮助的,《记念刘和珍君》便是他关心青年一代的佐证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的一生,大概就是为后来的青年在没有路的地上走出一条平坦的路吧?为了给微弱的火种加一点光明,使它不至被浓重的黑暗困杀,先生自己背起了“恶名”。他是孤独的……

      现在,确该读点鲁迅了。

      
标签:教师随笔 不能遗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岁月之外(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爱的奉献,爱的收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