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974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2
赤 壁 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3、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4、背诵全文
学习设想:
1、安排3课时(可另加1课时与《后赤壁赋》作对比阅读
2、加强诵读,结合思路整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以“赋”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背景和体裁的介绍,朗读,整体把握和第一节内容的梳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设计
赤壁,因三国时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兵马的曹操而扬名八方。而关于赤壁,中国有几个地方,仅湖北就有两个,一在黄州(今湖北黄冈),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中,石色殷红,名赤壁矶;另一个在嘉鱼县东北江边,而赤壁之战的地点就在这儿。但当时 人们一直以为是在黄州,所以文人骚客来此咏诗作赋,寄托情怀,这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说法:文赤壁和武赤壁。被贬到黄州的苏轼来此,会涌起哪些情思呢?
二、背景介绍:
1、作者经历的坎坷:由于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2、思想上:一方面保持乐观豪迈;另一方面也常有超然物外,隐退避世,顺其自然,孤芳自赏等消极思想。
三、关于“赋”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汉赋的作家往往大量堆砌辞藻,一般开头和结尾都有短幅的叙事,中间是主客对话。
它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包含着深厚的诗意。
四、朗读课文。
正音:1节:壬戌之秋 rén xū 属( zhǔ )客
歌窈窕之章 yǎo tiǎo 斗(dǒu )牛
冯虚御风 ping
2节:桂棹 zhào 倚歌而和之 hè
余音袅袅 niǎo 孤舟之嫠妇 lí
3节:愀然 qiǎo 山川相缪 liá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 shī
横槊赋诗 shuò 一叶扁舟 piān
举匏樽以相属 páo 蜉蝣 fú yóu
4节:曾不能以一瞬 zēng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zàng
5节:相与枕藉乎舟中 jiè
五、整体把握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全文共分5段。
第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3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4段:写作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第 二 课 时
学习要点:逐节疏通文句,结合思路梳理指导背诵
学习过程:
一、逐节疏通(加强诵读)
1节:1、文句:
1).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2、思路
月出前: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人——诵……,歌……
展开全文阅读
月出后:景——白露横江,水光……
人——纵……,凌……,浩浩乎……,飘飘乎……
2节:1、文句疏通,注意“舞”和“泣”的词性活用
2、思路: 满船人……
吹洞箫者……
(情感的变化:乐→悲)
3节:1、注意“侣”和“友”的活用。
2、思路:客人自述悲的原因
①当年横槊赋诗的英雄今天尚且不在
②何况渺小的我们
4、5节略
二、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情感的转化(整理出情感线索):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手法
1、情景结合
以赋的形式写散文,有悠久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赋就写的很出色。可是当时的散文却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讲究用精美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这样的文章尽管技巧精到、文笔细腻,但缺少一个灵魂。苏轼突破了前人的窠臼,一反前人空洞浮华的文风,创造了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情景结合。
1)体会景中有情。
2)认识情中有景。
2、优美整饬的语言
1) “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人(举匏樽以相属)
2、山川相缪。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二)、词性活用
A、动词使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名词意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名词做动词
1、顺流而东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猪之上
D、名词作状语
1、乌鹊南飞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三)、一词多意
1、望 2、于 3、乎 4然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2.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4、.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五)、本文出现的成语
1、沧海一粟 2、杯盘狼藉 3、正襟危坐
4、余音袅袅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2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赤壁赋》教案1
下一篇:
《赤壁赋》教案3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