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3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8
赤壁赋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翻译、理解、总结拓展 。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解题,介绍“赋”的特点。 

2、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3、结合诵读分析前半部分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苏轼其人其文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 关于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二、检查预习

A、课文正音。

属(Zhǔ)   窈窕(Yǎo Tiǎo)斗(Dǒu) 冯(Píng)   棹(ZHào       ) 和(Hè)愀(Qiǎo)  扁(Piān)      藏(Zàng)藉(Jiè)

B、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

3、渺渺兮予怀( 倒装句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

5、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

6、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 )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                    

8、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 )

9、夫水,智者乐也。( 判断句 )

10、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被动句 )

三、诵读提示

第2段,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四、分析第一段

1、重点词语:

   属:通“嘱”,劝酒。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凌:越过。冯:通“凭”。 

2、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展开全文阅读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五、分析第二段

1、重点词语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溯:逆流而上。和:伴奏。 舞、泣:读是使动用法。

2、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3、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7、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8、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六、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课外阅读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课文的艺术特色,领略卓越的艺术成就。 

一、分析第三段 

1、重点字词

A、一词多义

(1)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B、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  (通“缭”)

C、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D、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2、诵读提示

第3段,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5、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6、“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分析第四段 

1、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虚词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3)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4)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诵读提示第4段,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3、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4、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5、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展开余文
三、分析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际是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缅怀历史人物,显示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写作更为自由。如开头几句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很适宜于朗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作业:1、背诵本文  2、改写本文

教后札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8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赤壁赋7
下一篇:〈赤壁赋》9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