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67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8
劝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通假字。

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指出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文章。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4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 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请两名学生回答。

      明确:(1)kuǐ              (2)qì             (3)qiè lòu                

(4)zhònɡ

      (5)róu通“揉”        (6)yòu通“又”pù

      (7)zhì通“智”        (8)xìnɡ通“性”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习字、词、句,并完成练习。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课时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找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板书]

      1.研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找出本段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局和结句)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指出其证明的观点(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4)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的关系?(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5)文中的比喻句可以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是简单重复吗?(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他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板书]

      (3)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4)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5)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6)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 [板书]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研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2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4句)从正反对比设喻说明积累需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3)概括本段主旨(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六、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1)从本文看,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2)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展开余文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劝  学

      荀 子

      第1段: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观点句        证明             1.青,取之于蓝……寒于水。 (提高)

              君子博学……行无过矣。 2.木直中绳……使之然也。 (改造)

                                     3.故木受绳……则利。

       

      第2段:

              吾尝终日而思……之所学也。(前提)

      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

      观点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结果)

      论  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招             见者远    (假自然之物)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人类发明创造)

      假舟辑            绝江河

       

      第3段:

      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正)

      第一层                                    学习要积累

             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反)

       

      骐骥一跃……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不舍

      第二层                                    坚持不懈才能积累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对比)

      用心专一

      蚓无爪牙……用心一也。   (正)

      第三层                                    用心专一才能积累

      蟹六跪 …… 用心躁也。   (反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劝学》教案7
下一篇:《劝学》教案9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