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32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12
〗《劝学》教学设计

〖作者/会员名〗扶摇仙子1234

劝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三、:解题。

 “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四、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

    2. 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五、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本段论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与学习有什么关系?

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四、作业 

1. 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 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展开全文阅读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彰”、“利足”、“致”、“能水”、“绝”、“假”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跬”、“镂”、“一”、“焉”、“无以”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江苏省姜堰中学 周建文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劝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劝学》教案11
下一篇:《劝学》教案13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