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46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吟诵青春》板块教案
《吟诵青春》板块教案
向青春举杯
板块一: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的阅读感受。
3. 能准确地领悟诗歌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计
三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
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
第三课时:小组推选代表,诗歌朗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读《沁园春•长沙》
(一) 由《沁园春•雪》导入
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1925年,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一方面,“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开始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诗人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湖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5年10月,毛泽东到广州,创建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重游汀江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是词牌,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属和长调。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调;下阕12句,五平韵。风格:旷达疏放,豪迈悲壮。“长沙”是题目。
(三)内容简析
上片重在写景:开头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生讨论回答)
中间七句:眼前所见——湘江秋景图
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发出感慨:表现诗人博大胸怀
特点: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景: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小结:看湘江秋景发诘问
下片重在抒情:由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同学少年”——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
设问作结:含蓄回答“谁主沉浮”
写人中蕴含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凌云之志
(情: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下片小结:忆少年英姿抒豪情
(四)鉴赏要点
情景交织的崇高美:雄奇壮丽富有立体感的湘江秋景,辽阔的视野,浓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形象鲜明。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从诗中找出重点词句,作以简要赏析。
(五)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赏读《相信未来》
(一)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诗的语言特点:用丰富的意象,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情感,意思表达具有跳跃性。有韵律,节奏感强。
(二)讨论前三节的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诗人的情感。
1.“蜘蛛网”、“灰烬的余烟”、 “失望的灰烬”、 “美丽的雪花”
2.“紫葡萄”、“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
3.前三句中字前后部分意思的连贯。“孩子的笔体”
(三)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比较诵读
一. 读指导
参看课本第14页示例。
二. 分诗诵读
三. 诵读情况检查
让部分学生上台诵读(自荐,小组推荐)
第三课时
一. 歌朗诵会
二. 作业:
1. 以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感受,自命题写一首小诗。
2. 阅读《语文读本》“青春颂”部分的五首诗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吟诵青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
下一篇: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