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117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2
《慢慢走,欣赏啊》专题

一、专题内涵解说

    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我们忽聆泉听松,忽迷花倚石,不禁意荡心驰,目眩神迷。文学鉴赏的核心就是美的探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熔化,重新奔涌,汇进我们的生命之流;通过富于灵性的美的发现,使文学作品这抔“美的息壤”,焕发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和“总借黛玉一双俊眼”。第一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或细节美,第二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美或环境美,第三部分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使学生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运用鉴赏方法参加鉴赏活动,在鉴赏活动中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能够提炼概括出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的鉴赏方法。

   2、学生运用提炼概括的鉴赏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性格美。

     3、学生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荷塘月色

一、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毛泽东在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二、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作者的感情变化: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荷塘月色”这里是一个并列词组,两者都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2、文章结构:

第1节为第一段——点名心境,交代缘由。

第2、3小节为第二段——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4至6节为第三段——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7、8节为第四段——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四、分析文章

   1、第1节为第一段——点明心境,交代缘由。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寻找片刻的安静,作者想起了荷塘。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后半句写烘托环境的静谧以及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全段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2、第2、3小节为第二段——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2节写在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主要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复述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与哀愁。

第3节写独处时的心境。“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想”,突出“自由”二字,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间出游的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图”上。


展开全文阅读
   3、第4至6节为第三段——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4节运用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它们的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写景紧扣景物特点,文辞清丽脱俗。这一节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第5节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这是静态动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接着一段抒情的插笔,是用对比手法来写。先用朗照与淡月相比,再用酣眠和小睡相比,指出美是有多种情态的,而这种朦胧的梦幻般的美,适应于作者当时的心境。接下去写月光下的树影,有灌木丛落下的班驳的黑影,有杨柳的稀疏的倩影,都如画一般。最后总写荷塘中的月色,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月色淡淡朦胧苍茫,和作者心境相吻合。

第6节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荷塘四周,树多而密,将荷塘重重围住,形成一方清净幽僻的小天地。先总写,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但末尾笔锋一转,透露出“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除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4、第7、8节为第四段——江南采莲,向往憧憬。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联想古代采莲的盛况,继而引起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全文在特有的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五、总结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以此统摄全篇。文中清雅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特有的风格。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边城》教案2
下一篇:《金岳霖先生》教案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