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51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教学思路

      对于高一新教材中《听听那冷雨》一课,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散文很容易抓住其精神所在——一种对家乡切割不断的思念,或者说一种深沉的乡情,乡愁。但普遍的学生又表示文章的思路忽东忽西,难以把握,整体感觉是杂乱无章的。甚至部分教师也深有同感。那么,本文的思路果真如此无迹可寻么?下面就谈谈我的个人想法,希望能为您解开茅塞,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其实,本文的开篇即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文章的钥匙。“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个句子有着启下的作用。“霏霏”即是那冷雨飘飘的意思。“走入霏霏”即走进这春寒料峭的冷雨中,“想入非非”是指余光中先生禁不住思绪翩飞。那么冷雨中他想到了什么呢?接下来,他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想……想……这样想时……”一直引领着我们的视线从“台湾的金门街”掠过大陆的南大门——“厦门”,掠过北国的中心——北京的“故宫”,直至“杏花春雨的江南”。一转眼,余光中已经行走了大半个中国,万水千山,大陆风情,如数家珍。这种飞舞的思想,流动的眼神,也许已经百转千回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时光荏苒,物事人非,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记忆徒然增加了作者的伤感罢了!这次第,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杏花,是春雨,触动了余光中先生最敏感的神经。那浓郁的思乡之情随时随地都被无端的引发出来。那新闻标题,无端的谣言,马思聪《思乡曲》中悠悠的琴声,香港的勒马洲,京戏、电影,李杜诗篇,都成了思乡的媒介。透过这一个个跳接的意象,我们看见作者的思绪正向无尽处延伸,延伸……

      雨潮湿了思想,穿透了历史。余光中庆幸,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中国怎么变化,历史怎么发展,总会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千秋传递!那就是中国的方块字,这是一种别国无法替代的语言文字——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无法与这种独特的文字相媲美。单写一个“雨”字,那一切的云情雨意不就是“rain”或“pluie”所不能满足的吗?这种冷雨中的发现使他“严寒里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余是,转目余眼前的这冷雨,他发现,雨,毕竟有她的可爱之处。“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余感性”。余光中说“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的声音,雨的形态,雨的气味,让“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蠢蠢而蠕”,也让雨中的余光中沉醉。

      所以,即使第三次去美国,那落基山的奇岩怪石,簇簇的白雪也无法阻挡“中国”这个“庭院”给自己的深深眷恋。

      “中国”作为一个“乡”,庭院深深深几许,却让他痴情回望望几回。记忆中流淌的一直是“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的意趣,“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余光中意识到,这样的故土在世界上是再也找不到的,它惟中国独具,所以他曾两度夜宿林间溪头。山隐隐水迢迢的中国,存余宋画中,存余中国文人墨客的心中。那奇境韵味永远是割舍不掉的,虽然,疏雨滴梧桐,或者骤雨打荷叶,这种凄凉、凄清、凄楚会时时袭上心头,但是听觉上总给人一种美感。

      但余光中是彻彻底底的清醒着的。

      孤身于台湾,可听可亲的冷雨,总让他感到置身家园之外的“凄迷”。自然,想起亡宋失家的蒋捷亦是情理之中。那“一打少年听雨”“再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的慨叹又何尝不是作者(指本文作者余光中先生)自己的人生体悟呢?所以,在余光中的眼里,无论古代、今朝,无论是鼓琴、咏诗、下棋、透壶,其听雨的心是一样的。

      听雨,听雨,忆起20多年前日式古屋里听雨的情景。漫长的雨夜啊,一直流淌过今天。那种“柔婉与亲切”“母亲吟哦的鼻音与喉音”“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一种紧接一种的思乡之情怎能按捺的住?这种回忆虽历经岁月却日久弥深,温馨不减!淅淅沥沥的冷雨,每一滴都牵引着作者对故土眷恋的情怀。那江,那湖,那桥,那船……时时浮现。渴望的唇,焦灼的眼,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

      但余光中是失落的,走在台湾的冷雨中,他再也不能听到这种亲切的“音乐”了。

      70年代的台湾,有的是高高的楼房和混凝土的味道。古老的中国,成了一张黑白的默片。

      余光中感到:时间在发达的社会里日渐匆忙,那种初恋般浪漫的情感已经伴随着三轮车渐渐远去。人们缺少激情,只是穿梭在“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场来回的途中”。

      但是,他那望穿秋水的期盼却与厦门街的雨巷等长,25年的深沉思念在这里沉淀,25年未归的憾恨在须眉间凝结成白霜。也许25年的“乡愁”已经成了余光中永远的心结。作者曾有过这样的“誓言”——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但后事难料,却深知前尘隔海,古屋不在,作者只好向那等他的“一座无瓦的公寓”走去,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又把我们从无尽的非非之想中拉回到现实。

      至此,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清晰的显露出来了。从开篇的“回家”至文末的“亮灯的无瓦公寓”,作者在淅淅沥沥的冷雨中走了一路,听了一路,想了一路。从台湾的淅沥春雨听到到大陆的春雨,从少年时代想到中年、老年,从香港的消息想到美国的生活,从听雨的竹楼想到远去的油篷车。作者在现实与历史,在现代与古代中徘徊,思考,怅惘,最终又回到眼前的冷雨现实中。文章前后呼应,成为一个环形结构。


展开全文阅读
      论文构想:以往在教读阅读文本时,我们教师走的传统路子是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或让学生划层次,或让学生归纳每段的大意,或者给每部分标注小标题,或者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来理解文本的写作思路,作者情感。这样的阅读违背了我们在理解文本时的整体感知,不利余学生对阅读的文本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这里我试图用一种“串想文本内容来解读文本”的方法帮助学生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打破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分析传统,采用“用自己的阅读感悟粘连文本内容”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和形象作整体的感知与把握,鼓励他们建构富有创意的文本意义。这种方法刺激学生多次重复阅读、思考文本,既让学生很快掌握了作品内容,又使他们在每一次阅读中有新的、个性的发现。同时通过串想,粘连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谓一石多鸟。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鸟啼》教案2
下一篇:《图片两组》教案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