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814  
标签:备课资料
《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

   

思想境界 陈平原

    《书屋》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去年的这个时候,北大百年庆典刚过去不久,我经历了一场意想

不到的“危机”。

    既然希望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就难免一不小心触犯时忌,但这

回对方反应之强烈,实在出乎我意料之外。更要命的是,那边四处告

状,这厢竟浑然不觉,还洋洋得意,没有丝毫“防范意识”。自以为

在弘扬北大光荣传统,突然间发现被指摘为“蓄意破坏”北大光辉形

象。一时间风言风语,竟有长辈私下向我的朋友打听:陈平原为什么

反对北大举行百年庆典?面对众多不着边际的中伤、误解与赞扬,除

了苦笑,再就只能沉默了。

    其实很简单,不就是稍稍动摇了某些“权威人士”对于北大的阐

释嘛,有什么了不起。就算是“异端”吧,也没必要如此“兴师问罪”。

能否简单地将老校长蒋梦麟断为国民党新官僚,并抹杀其正规化教育

的思路,或者北大校庆的改期到底是偶合还是有意,这些本来都是可

以商量的,可对方一开始就摆出不想局限在学术领域,非要追问“居

心何在”的架势。写一小文略作回应,希望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可

当我遵嘱将其交给刊登批评文章的某学报时,主编忽然改变主意,说

是对方有言在先,如陈某发言,将有更严厉的言辞恭候。我当然明白,

追究过“用心”以后,还能使出的招数,那确实不是常人所能抵御得

了的。“苦口婆心”劝说我不要申辩的主编,后来还是自食其言,再

次发表没有对手的“商榷文章”。懒得与其计较,只是将当初自己压

下的《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收入本书,大致表明立说的差异。

    不过,更严厉的批判终于还是来了,那便是今年第五期《中流》

杂志上发表的《好一个“五四不吃香了,怎么办?”》。此文除了帽

子特吓人,还专门送达各有关领导。

    承蒙领导提醒,拜读之后,甚感悲哀。不考虑我的专业领域,指

责我老讲“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不提“五四爱国政治运动”,认定

这是别有用心,已经让我很不服气了。更吓人的,还是下面这段罗织

罪名的妙语:“许多北大校友对陈氏说的‘五四不吃香了,怎么办?

’表示困惑,但也有人提出:十月革命节那么伟大,现在不是不吃香

了吗?提得好,提到要害处了。这就是说中共垮台了怎么办?资本主

义在中国复辟了怎么办?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就不只是北大校庆‘再

改期’的问题了,连国庆日都要改了。这确实‘危险’得很。我们相

信,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做学问,免不了因意见相左而与人打笔墨官司,可商榷文字,原本讲

究“单打独斗”,如今对方不断变幻叙述角度,一会拉上“许多北大

校友”,一会平地冒出“也有人”,最后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又

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如此泰山压顶,我还有什么好说的?本来只

是讨论北大校庆为何改期,即便我的考辨失误,也不值得将区区小文

跟虚拟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那样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再说,

依学界目前的主流观点,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资本主义”阶段,陈

某即便有心,也无从“复辟”。

    至于将我和其他学者之改变“诠释框架”,说成是“国内外敌对

势力梦寐以求的”,更像是文革中常见的“无限上纲”,与改革开放

后的思想潮流似乎不太合拍。据说,类似的言论,还由某公在不少重

要场合广为传播。

    承久经风雨的长辈告知,像我这样因言得罪且被强烈关注的,要

是在二十年前,“早就给灭了”。如此危言,确实耸听,不由得冷汗

一身。并非特别勇敢,硬要闯禁区,而是不曾意识到禁区的存在,没

想到有关北大校史的考辨,竟有如此大的风险。好在校方还算开明,

没有要求我去“说清楚”;要不,我怎么可能说清自己的“用心”是

良好的呢?

    面对众多赞赏、商榷与中伤,我反而日渐意识到此课题的巨大潜

力与思想价值。正像《辞校史专家说》中所说的,我不是站在为北大

辩护的立场来审视这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的——虽然我对她的过去、现

在与未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之关注北大,从最早的研究五四新文学,到近年撰写现代中国

学术史,再到逐渐逼近作为现代知识生产基地的大学制度。文学史—

—学术史——教育史,这互相制约的三角关系,是我目前最为关注的

课题。老北大因其一身三任,不只纠葛复杂,而且影响深远,特别适

合作为我的研究个案。只要我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就难免发表与

“正史”不太协调的言论,并非故作惊人语,而是立足点不一样(参

见《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另外,学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不太相

信二十年前的“权威”能够永远避免后来者的挑战。

    遗憾的是,眼下出版的这本小书,尚未能真正体现我的“学术野

心”。这里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百年校庆期间,传媒的地毯式轰

炸,使得北大的历史与现状广为人知,没必要再由我来饶舌。发掘众

多“人所不知”的故事,并提出若干“独立不羁”的见解,需要较长

时间的知识准备。而我去年刚出版了《老北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

版社,1998),如今虽穷精殚虑,也不可能突飞猛进。

    在短短的一年半后推出新著,其实不是我的本意,纯粹是为了配


展开全文阅读
合这套关于世界名校的丛书。我认同主事者的看法,谈“世界名校”,

最好不要局限于“海外”。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并非世界一流大学

;但并非世界一流的北大,在东方文明古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巨

大的作用,这种荣耀,又是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所不具备的。在这个意

义上,我同意丛书第一辑收入北大。经受不住出版社的再三劝说,也

就只好仓促上阵了。

    好在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叙述,包括对于北大传统的诠释,以及对

百年庆典的若干反省;还有,就是“人在燕园”一辑所体现的,经由

若干师长与这所大学结下的不解之缘。因“结缘”而带来的强烈的主

观色彩以及作者身影的浮现,使得这组文章多了些激情与温馨,而相

对缺少距离与冷静。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将北大置于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中考察,除了凸显史

家的眼光,更希望引导读者走向历史深处,思考若干重大问题。这既

符合北大的特殊身份(说实在的,假如选择如此视角,北大还真是无

可替代),也更能体现笔者的学术追求。在百年中国的叙事框架中讨

论北大的得失成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还涉及如何进入历史—

—包括研究的策略与叙述的笔调。本书最后一辑,除了五四运动与北

京大学密不可分外,将其纳入此书,更想强调的是关于历史写作的思

考。明眼人很容易看到从《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到《触摸

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主编,广州出版社,

1999)的内在联系。将历史研究的探索与写作方式的革新结合起来,

希望兼及“文”与“学”,这是我的小小的梦想。不是专业著述,也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文随笔,而是半学术半文章,我称之为第三种笔

墨。正在尝试,还不到以成败论英雄的时候,因此,也就不想多说了。

    当然,以我的“学术野心”,还是希望有一天能就北京大学撰写

沉甸甸的专著。不过,即使拟想中的“大作”得以完成,我也依旧怀

念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所品尝的刺激、困惑与烦恼,以及这两册“半

文半学”的小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能够调动研究者的激情与想象

力、具备许多学术生长点的好题目,即便山路崎岖,前景不太明朗,

也都值得尝试。

    在我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诸多师友的激励,其中也有

反对我的学术观点,但依然表示理解与支持的。自中央电视台的“读

书时间”和“东方之子”做了专访后,我收到了不少不相识的读者来

信,有向我查询其曾在北大念书或工作的祖上的情况的,有以知情人

身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的,也有纠正我文章中若干细节失误的,

更有撰写书评大加揄扬的。这些都让我感动,起码是意识到“吾道不

孤”。时至今日,每当我到外地高校做学术演讲,总会被要求“讲讲

北大”,而且每回的演讲都很成功。这当然主要归功于“北大”自身

的魅力,可也与我如此投入此课题、如此认同所谓的“北大精神”,

不无关系。

    最后,有一点必须说明。在“人在燕园”一辑,我选录了一则此

前已经入集的短文《十年一觉》,目的是使前后的叙述更为流畅,也

让读者略为知晓我的燕园生活。小小私心,敬请原谅。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三日于京北西三旗

                                                            

                        (本书年内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标签:备课资料 北大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地外文明:一个现代性的神话
下一篇:丑陋的中国文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